國中畢業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基本能力?
會考成績公布後,當新聞一直在強調[會考5A++學生]的同時,有一些老師也在說[3C或5C學生人數比率降低的學校老師很認真辛苦]。
大家一再的強調[補救教學]、[弱勢扶助]的[公平正義]時,卻忘了我們所謂的[基本能力],對許多孩子來說並不需要。
會考的題目跟[長大以後生活的基本能力]有多大的相關?
以這次數學的兩題非選擇題來看,不會這兩題應該對生活沒有影響吧?既然沒有影響那跟[基本能力]有何關係?那麼學生不會寫又何需苛責?
不會2次方程式,不會背古詩詞對大家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考了槓桿計算,在遇到車子陷入泥坑時,會不會想到找一根棍子撐起來?家裡跳電時,知不知道去電源箱重新打開無熔絲開關?
這個基本能力會不會更重要?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76/post/166/10105
8年前的文章,今天看來還是沒變。
其實教育現場的老師都知道,目前的制度下,有一些國中學生是[技術性]請假來逃避到學校上課,或是到學校只是[吃飯、睡覺...],但這些都沒有人去關心解決。
我們現在的國中課程對學生的未來生活有甚麼關係才是重點。
一味的追求齊頭式的公平正義真的是正義嗎?
有意願讀書升學的學生應該給予機會,需要補救就給予補救(均一是一個好地方)
但是對於某些學科能力實在無法往前的學生,我們可以給一條生路,放過他們嗎?不要強迫他們補救學習以後幾乎不會用到的課程。讓他們及早去探索以後要走的路,是不是會更好?
----------------------------
2006.4.21
有位小學老師說:
有一位九年前畢業的學生,帶女友回來看她,他目前在台北的餐廳當廚師。當初這位學生小學五年級時的數學很差,老師不斷的鼓勵並個別指導,希望他能夠跟上來,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這個學生忽然間衝出教室,老師很緊張的跟在後面,看他跑到教室後面,抱著樹猛搖並大哭發洩情緒,雖然老師沒有打罵只有鼓勵和愛心,可是他就是無法承受。最後,只好讓他多元發展。
對於這種特殊學生,學測對他公平嗎?
學測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達到所謂的基本能力?如何判斷一個學生的能力?如何判斷這個學生是否已經無法在學科有所突破?可以讓學生朝自己的多元能力發展?
----------------------------------
104 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非選擇題
資料來源:
http://cap.ntnu.edu.tw/documents/PressRealease_1040605_1.pdf
第 1 題試題內容:
大冠買了一包宣紙練習書法
,每星期一寫1張,每星期二寫2張,每星期三寫3張,每星期四寫4張,每星期五寫5張,每星期六寫6張,每星期日寫7張。若大冠從某年的5月1日開始練習,到5月30日練習完後累積寫完的宣紙總數已超過120張,則5月30日可能為星期幾?
請求出所有可能的答案並完整說明理由。
第 2 題試題內容:
<圖略>
如圖(十七),四邊形 ABCD中, AC為∠BAD的角平分線, AB AD = ,E、F 兩點分別在 AB、AD上,且 AE DF = 。請完整說明為何四邊形 AECF 的面積為四邊形 ABCD的一半。
----------------------------
新聞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6887/949244
補救教學失敗 政策待補救
2015-06-06 08:07:34 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秀姿
連續兩年,每三個孩子就有一人英數「待加強」,今年情況更加慘烈,數學科非選擇題的部分,廿八萬考生中有廿萬名拿不到三分。愈來愈顯著的雙峰現象,再一次敲響教育警鐘。
這些國中會考「待加強」的學生,升上高中職之後必須參加補救教學。但教育部不會不知道這些學生在國中時就已經參加補救教學,政府實施補救教學多年,每年投入將近十五億元預算,但從這兩年國中會考成績明顯發現,這些年的補救教學根本失敗。
教育部官員昨天解釋,補救教學牽涉學生學習態度,以及老師專業度。事實上,政府會實施補救教學,原是為了彌補教師扣繳稅後,給予的鐘點費補貼,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近十年來,多個民間團體投入補救教學現場後發現,學習落後的孩子主因未能及時補救,還有多數老師「原教材、原教法」,和白天一樣依樣畫葫蘆教一遍,白天聽不懂,晚上就能聽懂嗎?
國中會考原本是為了評量國中三年學習情況,但現在卻變成入學門檻,考題也變得活潑多元,便牽涉到學生學習資源多寡以及城鄉差距,已經不只是花時間補救教學,即可挽救。
此外,這些待加強學生中,有多少人是經濟弱勢以及學習低成就的「雙低兒」?政府也須進一步分析了解,才能對症下藥。
政府投入補救教育並非每年編預算就了事,還要評估效益;從昨天出爐的會考成績來檢視,看來教育部的補救教育政策也需要「補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