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三月, 2010 12:44
書名: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教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發行:2009.5月 野人文化
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譯者:郝冰,王西敏
P51.過度開發的影響,繁瑣的公園規定,善意的(且有必要的)環保規章,建築規章、社區公約、害怕打官司,所有這一切都向孩子們傳遞一個掃興的信號:他們在戶外的自主遊戲玩耍是不受觀迎的,在修剪整齊的運動場裡進行有組織的運動,幾乎是唯一得到允許的戶外娛樂形式。
P51-52.研究去自然化的童年的現象:在自然中玩逐漸被視為非法,……,各種研究顯示美國家庭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少,人們坐在電視或電腦前的時間越來越多,而因為飲食和久坐不動的生活習慣,成人和兒童的肥胖率正在增加。然而,我們確切地知道孩子們到底失去多了多少戶外遊戲的時間嗎??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缺少可供對照的資料,畢竟三、五十年前還沒有人認為這是個問題。
P58. 無論開發者怎樣大談生態復育,一旦一塊土地被夷平,那麼所有生態結構和土壤基礎將被徹底毀壞。
P60.越來越多學者相信,自然棲息地的消失或說與自然環境的隔絕將給人類健康和兒童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他們認為與自然接觸的緊密程度幾乎會是在細胞層面影響著我們的健康。
P64.父母都知道要關掉電視、限制孩子打電動的時間,但對於孩子在這段非電子時間應該從事什麼活動,卻很少聽人討論。
P71.伊蓮說,只有真正了解自然,才能從中受益,儘管在城市中了解自然會相當困難。……作為一個物種,我們該努力復原過去被我們破壞的自然。
P74.喪失感官:我們的感官都被電子化了。最大的原因顯然是電視和電腦,但更簡單的早期科技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如空調…
P75.科技進步所付出的代價就是感官的日漸萎縮。自然是需要去聞、去聽、去品嘗、去透過D.H.勞倫斯口中那層「把世界像棒棒糖一樣密密實實包裹起來的透明紙。」看到這真實的世界。
P79.我們對自然風光的體驗「通常僅侷限於從車裡往外看」。
P166.具感染力的關懷態度:跟隨的長輩不單單只是帶領著孩子到山林健行、溪間釣魚而已,而是會花時間「欣賞眼前的事物」,觀察昆蟲、蠕蟲,並且注意週遭植物和樹木的細節。
環保主義者和自然主義者的童年,充滿了激勵年幼的他們愛護自然的故事,這些往事成為他們後來參與環保的動力。「親生命性」理論之父艾德華.威爾遜在自傳『自然主義者』提到:「大多數的孩子都有一個愛玩蟲子的階段,而我從未告別這個階段,在培養一名自然主義者的過程中,關鍵是在重要時間的親身經歷。而不是有系統的知識。最好有一段時間去當未開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詞和解剖細節,最好只是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和夢想。」
P171.依附理論:自然保護不能只依賴自然保護機構的組織力。
P174.如果要拯教環境和環保主義,我們必須先拯救瀕臨消失的指標物種:自然中的孩子。
失去親近大地之母的童年,
也就失去認識大自然的契機,
現在孩子的五官似乎逐漸地退化到只剩視覺、聽覺,
聲光刺激的電子科技扼殺了他們的感官能力,
於是,行走在路上的黑鮪魚小子、黑鮪魚小妞越來越多,
黑黑的眼圈,大大的鮪魚肚,這就是會走路的黑鮪魚。
在我所從事的教育現場中,
我也發現了有些孩子甚至連愛玩蟲子的童年也被剝奪了!
生活經驗的匱乏,失去山林所給的最直接的感動,
使得他們口不能說好話,手不能寫妙言,
滿口盡是電玩,整隻手只會按上下左右,
真的是很可憐'也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