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五月, 2019 09:11
05 三月, 2019 10:49
https://sites.google.com/a/tmail.ilc.edu.tw/yilan-guo-xiao-zi-fu-zu/zi-ran-ke-jiao-xue-fen-xiang/wu-nian-ji-mo-ca-li-jiao-xue-fen-xiang
上述連結用EIP帳號登入後即可觀看!
12 二月, 2019 10:39
13 九月, 2018 09:28
107上南一版六年級「水蒸氣凝結實驗」,討論題目共三題,如下圖。
為了讓學生更清楚要觀察與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因此在實驗前,嘗試讓學生先討論以上三個問題,
全班六組學生討論結果如下圖所示,
與和同儕共備時發現的問題一樣,
多數學生不清楚為什麼要使用線香,
實驗後請學生再討論一次同樣的題目,結果如下圖。
比較討論前、後結果發現,
對於第3題「根據實驗結果,雲和霧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的回答無論在實驗前或實驗後並無太大差異,
顯示學生不需要做該實驗已知實驗結果。
而第2題「插入線香產生的煙粒有什麼作用?」
可明顯看到學生經過實驗比較後(無線香和有線香的差異)的改變。
教學前能讓和同儕討論、預想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並修正實驗步驟,
教學後能讓學生釐清該實驗的討論問題,
從共備到討論,雖然花了許多時間,
看到學生的改變,發現一切都是值得的!
上述實驗仍有改進空間(討論所耗時間過長),
供夥伴們參考。
力平衡最經典例子便是拔河時僵持不下比賽情形,
教科書中也是以拔河比賽為例子引起學生動機,
拔河確實力平衡教學很好的例子,
但是教學前便思考,
學生都有拔河的經驗嗎?
於是進行課前調查,
調查了五個班後發現,
每班平均約三分之一的學生有參加過拔河的經驗,
而其中有經驗的學生約一半是在幼兒園時期體驗的,
看過拔河比賽的人數各班大約只有一半左右,
換言之,有一半左右的學生是沒有拔河經驗的,
因此教學前便思考如何將教學內容情境化,讓學生實際體驗拔河比賽,
本想向學校體育組借拔河繩,礙於場地及學生安全的考量而作罷,
於是再思考「還有什麼材料適合在教室中讓學生進行拔河又安全的呢?」
最後找到了以下材料,進行編織後做成簡易的拔河繩。
此拔河繩是用廢棄的軟水管進行交叉編織後而成,
進行比賽時還是需注意學生安全,
比賽前應告訴學生比賽時不可輕易放手,
比賽的學生後面可各安排一位學生當防護員,
避免比賽中的學生突然往後倒而發生危險,
比賽後,則讓學生討論兩邊施力的情形如何。
以上供各位夥伴們參考。
15 元月, 2018 08:45
首先感謝林于勛老師給我這個學習的機會,
讓我有機會入班觀察學生在探究實驗的學習情形。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從教學者轉換為觀察者,跳脫教學者的框架,
更能客觀地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教學者的困境等。
以下分享校內老師實施探究式實驗教學後的心得,
和各位自然領域夥伴們分享:
「由於是第一次進行探究式教學,沒有任何經驗,所以面對新的教學方式,總覺得缺乏自信和方向,常會擔心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有符合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學生是否能達到預期的反應,因此一開始就持續與志偉老師共同備課,自己也一直在參考相關文獻,但是心中還是會有所擔憂會無法掌握此教學的精神和成效。
因為教學實施對象是國小四年級學生,好像比較少看到針對中年級學生的相關文獻,所以在編寫學習單的過程中,一直不斷的和志偉老師討論,想要編寫出符合探究精神的內容,但是有時又覺得有些部分,學生可能會無法順利完成或會花費太多時間,所以學習單的版本也一改再改,教學活動的實施,同樣亦懷著不安的心情。然而,在教學後,發現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與探究,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表達想法與交流意見,則學生大多能完成探究的任務。
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針對實驗進行預測,再進行實驗驗證,發現其實很多學生的預測和實驗結果是有所出入的,經由這樣的過程,讓能學生進行反思,並經由小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我覺得學生能夠有更深層的學習,相信學習成效應該是不錯的。
我覺得探究式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可看得出學生確實會比較投入於學習中,教學成效也可以預期會不錯,但是老師信心的建立與實施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如果老師具備熟練的實施技巧,相信在教學時間的掌控也會更精簡,而且亦能達成學生的優良的學習成效。」
26 十月, 2017 14:56
一、實作評量目的:在指導學生操作砂糖溶解的實驗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更精確的量出水量,將水量的變因控制好,因此想要藉由實作評量達到每位學生都能精確的量出實驗時指定的水量。
二、原由:因為學生從未使用過量筒測量水量,原訂10分鐘測量20ml的水量,結果花了近30分鐘才讓每一個學生測量出20ml的水量。
三、評量標準(如下圖):
四、過程:在各班進行實驗前,教師可先訓練種子學生(依組別決定人數,一組最少一人)進行實作評量訓練。訓練重點讓學生知道評量時要公平且應該具有客觀性,因此評量的步驟與標準要一致。
五、結果:
若學生未通過則給予機會再挑戰,直至所有學生通過為止。
經過以上實作結果,教學者發現學生往後在測量水量時,比以往進步許多,如:使用器材的方法及是否有達到正確水量等,學生皆有明顯進步。
以上為三上第四單元溶解實驗時,第一次嘗試進行實作評量的過程與結果,供夥伴們參考。
29 八月, 2017 11:19
使用plickers線上評量系統雖然容易操作又能節省紙張的使用,但相對於傳統紙筆測驗而言,學生在使用尚有限制,以下為使用plickers線上評量系統之心得與各位夥伴分享:
(1) Plickers雖然可即時作答,但已作答完畢的題目,學無法在測驗其間回頭思考甚至改答案。
(2)題目只出現在投影幕中,雖然教師再請學生作答前都會將題目念一遍,但是對於閱讀理解速度較慢學生不利,有些學生在老師念完題目後,尚不清楚題目的意思便進行作答。
(3) Plickers題目類型只能出現是非和選擇題,學生能接觸到的題目形式太少,若需要較長時間思考的問題,如:問答題,便不適合使用Plickers。
以上三點供大家參考。
23 八月, 2017 09:08
1.透過Plickers線上即時評量進行小考,改變測驗形式,學生對於使用Plickers測驗反應良好,也讓學生不再害怕、討厭考試。
2.在學生作答過程中,可即時掌握學生作答狀況,每個學生都需要很專心回答問題,只要學生分心未完成作答,教師可立即發現,增加師生互動。
3.根據評量結果可以發現,第4題﹝我們只能用物品的影子來觀測太陽是因為?﹞答對率偏低,透過統計結果可以讓我在下次教學時加強此概念,利如:強調太陽的移動和只能用物品的影子來觀測太陽無關,因為月亮跟太陽一樣也會移動,可是為什麼我們觀測月亮時卻不用月亮的影子來觀測呢?請學生思考此問題,以釐清學生的迷思概念。
4.若教師可利用線上即時回饋,可立即得知學生作答狀況,針對學生易錯之題目進行討論,也可對全班答對率進行分析,進而調整教學重點。
plickers是個既省時又環保的線上評量系統,供參考。
資料來源:https://plicker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