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十一月, 2009 10:12
又到了選舉期間,尤其是基層的選舉過後,政治恩怨往往牽動著社區事務的運作發展 。
以下這篇文章為陳俐甫提供之分享。
陳俐甫,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現為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助理教授兼主任
社區事物屬於公共事物之一部份,很難脫離政治影響。近代政治為民主政治,亦即選票政治,社區為人之組織單位,以資源動員論的立場,外在政治勢力企圖動員社區支持自己的施政或獲得選票或獻金等,在民主社會並不少見。
希望切割社區與外在政治的努力通常功效很差,幾乎可說不可能,特別是地方政治對社區的滲透力更強,例如您所提的村里鄉長選舉,通常是零合遊戲的生死鬥。社區常為必爭之地。
因此要如何收拾選舉後的分裂,應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人的解決,一種是制度解決。需要有魅力人望的領導者出現,他本人有足夠政治智慧與領導能力調和兩方,匯集兩方支持者的認同,而他個人對於社區資源動員又可超脫政黨或派系私利。可惜,這種人乃不世出的賢者,當今台灣尤其少見。如果貴社區有此人物出現,那算是前世修到的。而這位領導者萬一離開,要怎樣找繼承人還是重大問題。如舜要尋禹,而禹就無法找到能力與人望均有的繼承人。
一種是制度解決。這是韋伯認為比較符合政治社會發展的解決之道。制度大約就是規範社區利益優於個人與政黨派系利益,必須依照此邏輯領導社區,社區居民也認為選出此種領導人是優於任何非社區利益優先的領袖。
但制度要由誰來建立呢?為何社區的居民有這種想法認為社區應該優先,而非任何派系或政黨的工具呢?通常需要先知,其次是教育制度。透過進行社區教育,強調社區經營的理性化,乃符合公眾利益。強調公眾事物的道德性價值,任何人不應以私慾佔有社區等。最後的目的是建立民主理性的政治文化。如果大環境的政治文化可以改變,社區的政治文化也會改善。這些是治本之道。
治標之道,首先可能是:對於社區權力有興趣者應自我節制,我們也要建立制度來限制他。避免社區選舉與地區選舉掛勾,尋求與政黨或派系之結盟,社區成員也應對此類結盟保持警戒。任何社區的代表人不應以社區資源作為某政黨或派系之資源。代表人乃為服務社區而產生,而非以社區作為個人政治生涯的踏階。
先是建立約束相互節制的制度,後是透過教育行成穩定的共識,使之成為社區文化。過程中,尋求超越派系,而雙方可以接受的領導者協調制度的建立。
社區是政治的縮小版
這幾年 宜蘭每辦活動 必定會看到民進黨在抗議
原來是黨部"遍地開花"的政策
為什麼看不得宜蘭好呢?
上次我還在談頭城新建社區要抬頭了
沒想到前天的理事會 另一派霸佔會場
逼得理事長 不想幹了,花費時間與金錢後 心冷了
還是那一招 !
難怪有辦法的人避開臺灣
可嘆的是 民主的臺灣 百姓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