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四月, 2010 12:45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修訂重點
20091015164757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綱微調修訂說明&QA-公告版.doc
20091015164757性別課綱970508(單冊)-標題全稱(公告版).doc
壹、課程沿革與修訂精神
性別平等教育成為國民中小學正式課程,起始於1998年,教育部在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將「兩性教育」列為重大議題,明訂融入各學習領域發展課程,並於2001年訂定課程綱要,正式實施。
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公布實施,除了反應國際性別主流化思潮,更回應臺灣社會上性別多元現象。為了落實法令精神,在2005年將「兩性教育」一詞正式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希望能引發社會大眾對性別議題的覺知、信念與行動,並且教導學生探究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議題,學習瞭解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獨特性,從而包容、尊重與關懷其他性別少數族群。
因應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繼而於2006年進行修訂工作,原有九年一貫課程之「兩性教育」亦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除釐清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之內涵,進而解讀能力指標重點意涵與發展教學示例註1,期能提供教科書編輯者及各級中小學教師進行轉化式課程發展時參考。
此次修訂,即延續2006年修訂工作。綜觀兩次修訂課程綱要,首重知識學習階層的建立。除羅列國中小學生應學習的主要概念與次要概念,以建構性別平等教育整全的課程架構之外,並試圖從知識概念連結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的能力指標做有效銜接,建構十二年一貫的課程系統。
本課綱經過修訂之後,國小階段之能力指標有所簡化並減少,而國中階段之能力指標則因應需求有所增加,最終從原本76條調整為69條(國小組39條,國中組30條),除了更容易解讀,也更便於融入各領域進行教學設計。
由於性別平等教育係以議題融入各學習領域為策略,期盼教師均能具備轉化能力指標的能力,故在課程綱要內增列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且提供二則教學示例,協助教師進行融入式課程設計時參考。
貳、過往課程實施的問題
「性別平等教育」雖然明定以重大議題的身分,融入各學習領域進行課程,然而自2001年正式實施以來,卻面臨各學習領域的本位抗拒,始終停滯在理念宣導與教師專業研習階段的推動,在學校課程的地位仍屬邊陲地帶。以下茲分述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所遭遇的問題,再尋求此次課綱修訂的因應之道。
一、部分能力指標所指涉的概念過於抽象,不易解讀;教育工作者對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概念模糊,有些指標意涵重覆或不適合原學習階段學生學習,需要重新檢視、調整。
二、融入式/轉化課程設計不易落實:原課綱中並未詳述性別平等議題如何融入各學習領域進行課程設計,致使學校便宜行事,大都以套入方式進行課程教學,成效有限。
三、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缺乏轉化課程知能,加以教師對實踐性別課程的意願普遍不高,願意嘗試者少,致使性別平等教育本質與理念無法完整落實。
四、教科書缺乏評鑑機制: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教學與教材缺乏相關評鑑機制;加以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融入,並未建立評鑑規準,也未能列入各領域教科書審查規準中,在無從遵循下,很難期待各領域教科書與教材內容能發展性別平等的實質內涵。
五、性別平等教育缺乏推動機制: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專業師資、教學資源、諮詢服務不足。在既定教學時間的擠壓下,徒增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負擔,且推動效果有限。
参、修訂特色與內涵
為了使課程綱要具有統整性、順序性與連續性,也為了協助閱讀者快速掌握整體課綱的知識結構與學習重點。此次修訂,最大特色為建立課程知識概念系統,將國小、國中要學的重要概念提列出來註2,再依學習者的年齡與能力,以及實施的可能性,將各個主概念或次概念依難易程度安排至各學習階段,然後依據各相關概念編擬能力指標。同時在附錄一「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能力指標補充說明」,進行重要概念說明,以利教師理解各概念內涵。
至於此次修訂新增若干重要內容或調整之內容,茲條列較大八項分說如下:
一、在「課程目標」下新增「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能力指標概念架構表」,從知識概念建構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架構,期使學生在國小至國中階段性別平等教育的學習能有效的縱向與橫向之銜接。
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能力指標概念架構表
主題軸 |
主要概念 |
次要概念 |
性別的自我瞭解 |
身心發展 |
身心發展差異 |
身體意象 |
||
性別認同 |
性取向 |
|
多元的性別特質 |
||
生涯發展 |
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 |
|
職業的性別區隔 |
||
性別的人我關係 |
性別角色 |
性別角色的刻板化 |
性別互動 |
互動模式 |
|
表現自我 |
||
性別與情感 |
情緒管理 |
|
情感的表達與溝通 |
||
情感關係與處理 |
||
性與權力 |
身體的界限 |
|
性與愛 |
||
性騷擾與性侵害防治 |
||
家庭與婚姻 |
多元家庭型態 |
|
家庭暴力 |
||
性別與法律 |
權益與法律救濟 |
|
性別的自我突破 |
資源的運用 |
資訊、科技與媒體資源的運用 |
校園資源的運用 |
||
社會的參與 |
對公共事務的參與 |
|
社會建構的批判 |
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
|
多元文化中的性別關係 |
二、進行部分能力指標之合併、增刪,並依學生需求調整部分能力指標置放之階段。例如基於校園教師反應學生身心發展現況,增加「性取向」、「性與愛」、「家庭暴力」等次概念註3。
三、配合能力指標的修訂,將「性別角色的學習與突破」與「性別的關係與互動」順序互調註4;而在「學習內容」新增「性別認同」之學習內涵,包括學習目標、學習主題與建議融入之學習領域與內容說明。
四、針對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學習領域之課程與教學,做整體性建議,故新增「融入學習領域之建議」註5,提供各學習領域教師進行融入式教學時參考。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在國民中小學的實施,除了以彈性學習時間自行發展教材與教學活動之外,最積極目的仍冀望以融入式課程作為手段,將性別平等教育能力指標轉化為各學習領域的知識內涵,促使七大學習領域知識內涵與課程結構,均能體現性別平等教育之理念。
融入式課程最理想的方式應該是採取轉化取向,將性別平等教育目標與各學習領域目標重新概念化,統整並建構學習目標,藉以設計課程內容。 ......(以下內容請看附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