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 01, 2009, 14:25
全球氣候概說
壹、氣候類型:
一、洋流與氣候:(配合課本第47頁)
1 暖流:
暖流在與周圍環境進行交換時,失熱降溫,洋面和其上空的大氣獲得熱量而變得溫暖潮溼,以墨西哥灣流為例,灣流每年供給北歐海岸的能量,大約相當於在每公分長的海岸線上,燃燒600公噸的煤,所獲得的能量,使歐洲西部和北部的平均溫度比其他同緯度地區高出16~20℃,甚至北極圈內的海港冬季也不結冰。
俄羅斯的莫曼斯克為北極海沿岸的重要海港,因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港灣終年不凍,成為俄羅斯北洋艦隊和漁業、海運基地。
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氣候影響重大的黑潮,是北太平洋中的一股巨大的暖流,在流經東海的一段時,夏季表層水溫常達30℃左右,比同緯度相鄰的海域高出2~6℃,比東部同緯度的陸地亦偏高2℃左右。黑潮不但為中國的沿海地區帶來溫暖,還為中國的夏季季風增添大量的水氣。
2 寒流:
寒流在與周圍環境進行熱量交換時,得熱增溫,使洋面和其上空的大氣變冷,失去水氣。例如:北美洲的拉布拉多海岸,由於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響,一年冰凍長達九個月之久。
祕魯西海岸、澳大利亞西部和撒哈拉沙漠的西部,由於沿岸有涼流經過,使大氣層穩定,氣候乾燥少雨,形成沙漠。
正因為有洋流南來北往的運動,對高低緯度間海洋熱能的輸送與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因此調節全球的氣候。
二、影響氣候的因素:
1 緯度:
(1)緯度與溫度:
太陽距離地球遙遠,陽光幾乎是以平行光束抵達地球。陽光投射於赤道附近,垂直照射地表、光熱較集中,且穿越大氣層的距離較短,熱量散失較少。相對的,緯度愈高,陽光斜射地表、光熱愈分散,穿越大氣層的距離愈長,熱量散失較多。
在低緯地區熱量較充足,愈往高緯,熱能愈少;至南北兩極,陽光穿越大氣距離最長 量最為分散,所接受的熱量僅為低緯地區的五分之一。故緯度高低為最基本的氣候分帶依據,分為熱帶、溫帶及寒帶。
(2)緯度、氣壓與行星風系:
空氣受熱會膨脹上升,使氣壓下降。冷空氣密度高,氣壓因而較高,氣流下沉。赤道地區終年受熱最多,不斷有熱空氣上升,形成赤道底壓帶。熱帶低氣壓氣流大規模上升,水氣易飽和而成雲致雨。在高緯極區,冷空氣不斷下沉,形成高壓中心,稱為極地高壓(polarhigh)。高壓氣流下沉、抑制水氣上升,降水量少。
自赤道上升的氣流,在高空向南北擴散,原有熱力逐漸散失、冷卻,在緯度30度左右下沉,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sub-tropicalhigh)、馬緯度無風帶。大規模的氣流沉降,造成此緯度帶成為世界最大的乾燥區,如撒哈拉、阿拉伯、澳大利亞沙漠等。
高壓下沉的氣流會補注至低壓中心,形成環流,故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下沉氣流,會分別向低緯與高緯流。氣流的水平移動形成風,自副熱帶低氣壓帶流向赤道的風稱為信風、貿易風(tradewinds),北半球原應為北風、南半球為南風。然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科氏力)的影響,北半球的風會向右偏斜、南半球的風向左偏斜,故信風在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至於吹向高緯北半球的南風與南半球的北風,則因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影響,成為西風。
西風與極地高壓下沉的冷氣流在緯度60度左右相遇,西風為來自副熱帶相對較暖的氣流,被迫抬升,形成鋒面,即副極地低氣壓帶或極圈氣旋帶(circum-polarlow),是天氣不穩定帶。
*科氏力淺說:
什麼是科氏力,簡單的說,因地球各部的線性速率不同,而造成氣流偏向的力稱科氏力。
→在地球自轉軸上方(北半球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逆時針轉動的
→地球轉一圈則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會各跟著各轉一圈(角速度相同,即一天皆 轉360度)
→如左圖示,地球各部同轉一圈時,在赤道附近的人會轉最大圈,而愈往南(或北),雖同轉 一圈,但卻較小圈,故在赤道的線性速率最大,愈往南(或北)其線性速率愈小。
地球上的任何東西,皆會跟著地球轉動,當然空氣也不例外!(試想,若空氣不隨地球轉 動,則將如何?)→在赤道附近的空氣跑得快,愈往南(或北)的空氣跑得愈慢。
各位看到左圖,有兩列火車,上列火車速率較慢,下列火車較快,同向右前進。
下列火車1號車箱內的人想丟石頭給上列火車1號車箱內的人,若他在車箱交會時,瞄準1 號車箱的人丟去,那麼將丟不到1號車箱的人?!,且會丟到2號車箱@#$?!→偏右(參考下動 畫,你看得出其中道理嗎?)..請注意:
→石頭在車上和火車有同樣的速度
→石頭丟出後,原本的水平速度還在
→石頭丟出後的水平速度>上列火車之速
如上第2點之情形,是不是與氣流由赤道附近往北流動的情形相似呢?如此你不難知道 為何北半球的氣流因科氏力會有偏右的情形了吧 !(南半球呢 ? 自己想吧 ! )
二、世界氣候類型淺介:(配合課本第48~49頁)全球氣候概說.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