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九月, 2019 11:09
檢送教育部國教署「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理念與行動」簡報1份
由 ninaliang 發表於 [ 一般 ][ (0) 迴響 ] [ (0) 引用 ] [ (175) 閱讀 ] [ (0)

另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座談會會議簡報與108課綱及配套措施QA,亦可至教育部下載相關檔案(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F203B0FC1270A1B9)。
06 九月, 2019 11:09
另有關十二年國教課綱座談會會議簡報與108課綱及配套措施QA,亦可至教育部下載相關檔案(網址: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F203B0FC1270A1B9)。
19 八月, 2019 09:28
15 七月, 2019 08:26
17 五月, 2019 15:16
一、依據教育部108年5月10日臺教課專字第1080065928號函辦理。
二、旨揭問答輯係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以下簡稱專辦)彙整縣市政府及學校新課綱推動與實施所反映之共同性問題,業經各主政單位提供辦理情形說明,提供各校查詢。
三、本問答輯亦將公告於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推動專案辦公室官網─常見問答(網址:https://depart.moe.edu.tw/ED7600/),並透過國教課綱向前行電子報刊載。
17 五月, 2019 15:12
為協助學校於學校願景下,架構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之部定課程及校訂課程規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委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周淑卿教授團隊彙整參與本案計畫之14所前導學校整體課程計畫案例,請貴校視需求宣導,並逕至網站下載參考。
本案檔案放置於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課程綱要/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首頁/檔案下載https://cirn.moe.edu.tw/WebFile/index.aspx?sid=11&mid=55頁面。
03 四月, 2019 10:56
黃嘉雄 107年9月30日
○○市○○國民○學課程評鑑計畫
一、依據
(一)107年9月教育部頒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
(二)107年12月○○市教育局頒○○市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注意事項。
二、目的
(一)確保及持續改進學校課程發展、教學創新及學生學習之成效。
(二)回饋課程綱要之研修、課程政策規劃及整體教學環境之改善。
(三)協助評估課程實施及相關推動措施之成效。
三、評鑑對象與人員分工
(一)課程總體架構: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組專案小組辦理,評鑑結果提委員會審議。
(二)各領域/科目課程:分由本校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辦理,評鑑結果提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三)各彈性學習課程:分由本校各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辦理,評鑑結果提各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四)跨領域/科目課程:由本校跨領域/科目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辦理,評鑑結果提小組及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
(五)前述各款各課程對象之評鑑,本校視經費情形邀○○大學○○系(所)之教師團隊參與評鑑。
四、評鑑時程
課程總體架構及各(跨)領域/科目課程以一學年為評鑑循環週期,各彈性學習課程則分別以各該課程之學習期程為評鑑週期,配合各課程之設計、實施準備、實施過程和效果評估等課程發展進程進行評鑑,實施時程原則規劃如下:
(一)課程總體架構
1.設計階段:每年5月1日至7月31日。
2.實施準備階段: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
3.實施階段:每年9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
4.課程效果:每學期末。
(二)各跨領域/科目課程
1.設計階段:每年5月1日至8月15日。
2.實施準備階段: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
3.實施階段:每學年開學日至學期結束。
4.課程效果:配合平時及定期學生評量期程辦理。
(三)各彈性學習課程:配合各該課程之設計、實施準備、實施過程和效果評估之進程辦理。
五、評鑑資料與方法
由各課程之評鑑分工人員,就各評鑑課程對象在設計、實施與效果之過程與成果性質,採相應合適之多元方法,蒐集可信資料進行評鑑,參考作法如下表:
評鑑對象 | 評鑑層面 | 評鑑資料與方法 |
課程總體架構 | 設 計 | 1.檢視分析學校課程計畫中之課程總體架構內容。 2.訪談教師對課程總體架構之意見。 |
實施準備 | 1.檢視分析各處室有關課程實施準備的相關資料。 2.實地觀察檢視各課程實施場所之設備與材料。 | |
實施情形 | 1.觀察各課程實施情形。 2.分析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及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之會議記錄、觀、議課紀錄。 | |
效 果 | 檢視分析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及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提供之課程效果評估資料。 | |
各(跨)領域/科目課程 | 設 計 | 1.檢視分析各該(跨)領域/科目課程計畫、教材、教科書、學習資源。 2.訪談授課教師或學生對課程設計內容之意見。 |
實施準備 | 1.實地檢視各該課程實施場所之設備與材料。 2.分析各該(跨)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議紀錄、共同備、議課記錄。 | |
實施情形 | 1.於各該(跨)領域/科目公開課、觀課和議課活動中了解實施情形。 2.訪談師生意見。 | |
效 果 | 1.分析學生於平時評量之學習成果資料。 2. 每學期末分析學生之定期評量結果資料。 3.分析學生之作業成品、實做評量或學習檔案資料。 | |
各彈性學習 | 設 計 | 1.檢視分析各彈性學習課程之課程計畫、教材、學習資源。 2.訪談授課教師或學生對課程設計內容之意見。 |
實施準備 | 1.實地訪視各該課程實施場所之設備與材料。 2.分析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之會議紀錄、共同備、議課紀錄。 | |
實施情形 | 1.辦理各該彈性學習課程之公開課、觀課和議課活動,從中了解實施情形。 2.訪談師生意見。 | |
效 果 | 1.分析學生於平時評量之學習成果資料。 2.課程結束時分析學生之期末評量、作品、學習檔案或實做評量結果資料。 |
六、評鑑重點及品質原則
本校各課程對象之評鑑重點及品質原則,參照教育部頒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附件所列評鑑重點及品質原則,詳附件;唯各評鑑人員得就各課程之性質及課程發展與教育評鑑之專業知識,予以補充。
七、評鑑運用
對於評鑑過程及結果發現,本校將即時加以運用:
(一)修正學校課程計畫:分別提各該(跨)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以及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討論修正課程計畫。
(二)檢討學校課程實施條件及設施,並加以改善:提本校各相關處室檢討及改善課程實施條件及設施。
(三)增進教師及家長對課程品質之理解及重視:於相關會議向教師及家長說明評鑑之規劃、實施和結果,增進其對本校課程品質之理解與重視。
(四)回饋於教師教學調整及專業成長規劃:提供評鑑發現給各該授課教師作為教學調整之參考,及供教務處參酌評鑑發現之專業成長需求,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
(五)安排補救教學或學習輔導:有學習困難之課程內容或學生,由教務處或相關教師規劃實施補救教學或學習輔導。
(六)激勵教師進行課程及教學創新:對課程與教學創新有卓越績效之教師或案例,安排公開分享活動,並予以敘獎表揚。
(七)對課程綱要、課程政策及配套措施提供建議:於相關會議或管道,向教育局或相關單位提供建議。
八、評鑑檢討
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於每學期末之會議,安排各(跨)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彈性學習課程設計與推動小組、課程總體架構評鑑小組輪流報告其評鑑實施情形,同時檢討其實施課程評鑑之效用性、可行性、妥適性及正確性,發現需改善者,則研議其改善之道。必要時,得委請校外專業單位或人員協助進行評估與檢討。
九、計畫施行
本計畫經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校長核定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十、附件
教育部頒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附件。
國民中學與國民小學實施課程評鑑參考原則附件
層面 | 對象 | 評鑑重點 | 課程發展品質原則 |
課程設計 | 課程總體架構 | 1.教育效益 | 1.1 學校課程願景,能掌握課綱之基本理念、目標及學校之教育理想。 1.2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節數規劃,能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獲致高學習效益。 |
2.內容結構 | 2.1內含課綱及主管機關規定之必備項目,如背景分析、課程願景、各年級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節數分配表、法律規定教育議題實施規劃、學生畢業考或會考後至畢業前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與評鑑說明以及各種必要附件。 2.2各年級各領域/科目(部定課程)及彈性學習課程(校訂課程)教學節數和總節數規劃符合課綱規定。 2.3適切規劃法律規定教育議題之實施方式。 | ||
3.邏輯關連 | 3.1學校課程願景、發展特色和各類彈性學習課程主軸,能與學校發展及所在社區文化等內外相關重要因素相連結。 | ||
4.發展過程 | 4.1學校背景因素之分析,立基於課程發展所需之重要證據性資料。 4.2規劃過程具專業參與性並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 | ||
領域/科目課程 | 5.素養導向 | 5.1教學單元/主題和教學重點之規劃,能完整納入課綱列示之本教育階段學習重點,兼具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兩軸度之學習,以有效促進核心素養之達成。 5.2領域/科目內各單元/主題之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能力、興趣和動機,提供學生練習、體驗、思考、探究和整合之充分機會,學習經驗之安排具情境脈絡化、意義化及適性化特徵。 | |
6.內容結構 | 6.1內含課綱及所屬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規定課程計畫中應包含之項目,如各年級課程目標或本教育階段領域/科目核心素養、教學單元/主題名稱、各單元/主題教學重點、教學進度、評量方式及配合教學單元/主題內容擬融入之相應合適之議題內容摘要。 6.2同一學習階段內各教學單元/主題彼此間符合順序性、繼續性和統整性之課程組織原則。 | ||
7.邏輯關連 | 7.1核心素養、教學單元/主題、教學重點、教學時間與進度以及評量方式等項目內容,彼此具相呼應之邏輯關連。 7.2領域/科目課程若規劃跨領域/科目統整課程單元/主題,應確實具主題內容彼此密切關連之統整精神;採協同教學之單元,其參與授課之教師及擬採計教學節數應列明。 | ||
8.發展過程 | 8.1規劃與設計過程蒐集、參考及評估本領域/科目課程設計所需之重要資料,如領域/科目課綱、學校課程願景、可能之教材與教學資源、學生先備經驗或成就與發展狀態、課程與教學設計參考文獻等。 8.2規劃與設計過程具專業參與性,經由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年級會議或相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共同討論,並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 | ||
彈性學習課程 | 9.學習效益 | 9.1各彈性學習課程之單元或主題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及身心發展層次,對其持續學習與發展具重要性。 9.2各彈性學習課程之教材、內容與活動,重視提供學生練習、體驗、思考、探究、發表和整合之充分機會,學習經驗之安排具情境脈絡化、意義化和適性化特徵,確能達成課程目標。 | |
10.內容結構 | 10.1各年級各彈性學習課程計畫之內含項目,符合主管機關規定,如年級課程目標、教學單元/主題名稱、單元/主題內容摘要、教學進度、擬融入議題內容摘要、自編或選用之教材或學習資源和評量方式。 10.2各年級規劃之彈性學習課程內容,符合課綱規定之四大類別課程(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其他類課程)及學習節數規範。 10.3各彈性學習課程之組成單元或主題,彼此間符合課程組織的順序性、繼續性和統整性原則。 | ||
11.邏輯關連 | 11.1各年級各彈性學習課程之規劃主題,能呼應學校課程願景及發展特色。 11.2各彈性學習課程之教學單元或主題內容、課程目標、教學時間與進度和評量方式等,彼此間具相互呼應之邏輯合理性。 | ||
12.發展過程 | 12.1規劃與設計過程中,能蒐集且參考及評估各彈性學習課程規劃所需的重要資料,如相關主題的政策文件與研究文獻、學校課程願景、可能之教材與教學資源、學生先備經驗或成就與發展狀態、課程與教學設計參考文獻等。 12.2規劃與設計過程具專業參與性,經由彈性學習課程規劃小組、年級會議或相關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共同討論,並經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通過。特殊需求類課程,並經特殊教育相關法定程序通過。 | ||
課程實施 | 各課程實施準備 | 13.師資專業 | 13.1校內師資人力及專長足以有效實施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尤其新設領域/科目,如科技、新住民語文之師資已妥適安排。 13.2校內行政主管和教師已參加主管機關及學校辦理之新課程專業研習或成長活動,對課程綱要內容有充分理解。 13.3教師積極參與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年級會議及專業學習社群之專業研討、共同備課、觀課和議課活動,熟知任教課程之課綱、課程計畫及教材內容。 |
14.家長溝通 | 14.1學校課程計畫能獲主管機關備查,並運用書面或網路等多元管道向學生與家長說明。 | ||
15.教材資源 | 15.1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所需審定本教材,已依規定程序選用,自編教材及相關教學資源能呼應課程目標並依規定審查。 15.2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實施場地與設備,已規劃妥善。 | ||
16.學習促進 | 16.1規劃必要措施,以促進課程實施及其效果,如辦理課程相關之展演、競賽、活動、能力檢測、學習護照等。 | ||
各課程實施情形 | 17.教學實施 | 17.1教師依課程計畫之規劃進行教學,教學策略和活動安排能促成本教育階段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精熟學習重點及達成彈性學習課程目標。 17.2教師能視課程內容、學習重點、學生特質及資源條件,採用相應合適之多元教學策略,並重視教學過程之適性化。 | |
18.評量回饋 | 18.1教師於教學過程之評量或定期學習成就評量之內容與方法,能掌握課綱及課程計畫規劃之核心素養、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並根據評量結果進行學習輔導或教學調整。 18.2各領域/科目教學研究會、年級會議及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能就各課程之教學實施情形進行對話、討論,適時改進課程與教學計畫及其實施。 | ||
課程效果 | 領域/科目課程 | 19.素養達成 | 19.1各學習階段/年級學生於各領域/科目之學習結果表現,能達成各該領域/科目課綱訂定之本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並精熟各學習重點。 19.2各領域/科目課綱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以外之其他非意圖性學習結果,具教育之積極正向價值。 |
20.持續進展 | 20.1學生在各領域/科目之學習結果表現,於各年級和學習階段具持續進展之現象。 | ||
彈性學習課程 | 21.目標達成 | 21.1學生於各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結果表現,能符合課程設計之預期課程目標。 21.2學生在各彈性學習課程之非意圖性學習結果,具教育之積極正向價值。 | |
22.持續進展 | 22.1學生於各類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成就表現,具持續進展之現象。 | ||
課程總體架構 | 23.教育成效 | 23.1學生於各領域/科目及彈性學習課程之學習結果表現,符合預期教育成效,展現適性教育特質。 |
01 四月, 2019 14:57
表1、公開授課/教學觀察-觀察前會談紀錄表
(觀察前會談由授課教師主導並填寫紀錄表,或邀請觀課人員記錄。)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備課社群(選填) |
| 教學單元 |
| ||
觀察前會談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一、 觀察焦點(由授課教師決定,不同觀課人員可安排不同觀察焦點,請見附件): | |||||
二、 課程脈絡(請依觀察焦點簡要說明,可包含:(一)學習目標:含核心素養、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二)學生經驗:含學生先備知識、起點行為、學生特性等;(三)教師教學預定流程與策略;(四)學生學習策略或方法;(五)教學評量方式。):
| |||||
三、 觀察工具(請依觀察焦點選擇適切的觀察工具,請見附件): | |||||
四、 觀課相關配合事宜: (一)觀課人員觀課位置及角色(經授課教師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備註:拍照或錄影前請先徵求學生及其家長同意。 (二)預定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與地點:
(三)回饋會談預定日期與地點:(建議於公開授課後三天內完成會談為佳)
|
附件、公開授課/教學觀察-觀察焦點及觀察工具
參考資料
一、 授課教師如何形成觀察焦點?
可依以下方式形成與確定觀察焦點:
(一) 從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二) 從教師知識來加以檢視。
(三) 從教學行動與推理的過程來思考。
(四) 從學校、社群、教師個人推動或實施素養導向的課程與教學創新來思考。
(五) 從教師個人的課程設計、教學轉化、教學經驗、學生特性、課堂師生互動及學習脈絡來思考。
(六) 其他。
二、 請自行設計或參用以下觀察工具,可依觀察焦點使用部分欄位或某規準,不必完整使用該附表,亦可兩種以上工具兼用。
勾選 | 觀察工具名稱 | 特色 | |
完整使用 | 部分使用 | ||
| 自行設計或其他紀錄表,名稱: | ||
|
| 附表1、 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從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
|
| 附表2、 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從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來加以檢視。 |
|
| 附表3、 軼事紀錄表 |
|
|
| 附表4、 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5、 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6、 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7、 佛藍德斯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
|
|
| 附表8、 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
|
|
| 附表9、 教學錄影回饋表 |
|
|
| 附表10、 省思札記回饋表 |
|
|
| 附表11、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 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使用。 |
|
| 附表12、 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 | 實施學習共同體使用。 |
|
| 附表13、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 |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提供,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為觀察重點。 |
|
| 附表14、 高效能教師的觀察紀錄表 | 以「高效能教師的七個成功訣竅」為觀課規準。 |
表2、公開授課/教學觀察-觀察後回饋會談紀錄表
(觀察後回饋會談由授課教師主導並填寫紀錄表,或邀請觀課人員記錄。)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
回饋會談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一、 觀課人員依據觀察焦點說明觀察到的教與學具體事實
| |||||
二、 授課教師根據前述資料回饋與觀察焦點的關聯
| |||||
三、 授課教師與觀課人員分享公開授課彼此的收穫或對未來教與學的啟發
| |||||
四、 未來擬採取之教與學行動或策略:
|
附表目錄 | |
附表1、 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1 |
附表2、 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 3 |
附表3、 軼事紀錄表 | 7 |
附表4、 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 8 |
附表5、 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 9 |
附表6、 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 10 |
附表7、 佛藍德斯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 11 |
附表8、 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 12 |
附表9、 教學錄影回饋表 | 13 |
附表10、 省思札記回饋表 | 15 |
附表11、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 16 |
附表12、 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紀錄表 | 18 |
附表13、 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觀議課實務手冊》紀錄表 | 20 |
附表14、 高效能教師的觀察紀錄表 | 24 |
附表1、105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觀察紀錄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層面 | 指標與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A-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進行課程與教學設計。 | |||||||
A-1-1參照課程綱要與學生特質明訂教學目標,並研擬課程與教學計畫或個別化教育計畫。 |
| |||||||
A-1-2依據教學目標與學生需求,選編適合之教材。 | ||||||||
A-2掌握教材內容,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 | ||||||||
A-2-1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能或生活經驗,引發與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
A-2-2 清晰呈現教材內容,協助學生習得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A-2-3 提供適當的練習或活動,以理解或熟練學習內容。 | ||||||||
A-2-4 完成每個學習活動後,適時歸納或總結學習重點。 | ||||||||
A-3運用適切教學策略與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3-1 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或實作。 |
| |||||||
A-3-2 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A-3-3 運用口語、非口語、教室走動等溝通技巧,幫助學生學習。 | ||||||||
A-4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能力,提供學習回饋並調整教學。 | ||||||||
A-4-1運用多元評量方式,評估學生學習成效。 |
| |||||||
A-4-2 分析評量結果,適時提供學生適切的學習回饋。 | ||||||||
A-4-3根據評量結果,調整教學。 | ||||||||
A-4-4 運用評量結果,規劃實施充實或補強性課程。(選用) | ||||||||
B 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 | B-1建立課堂規範,並適切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1-1 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課堂規範。 |
| |||||||
B-1-2 適切引導或回應學生的行為表現。 | ||||||||
B-2安排學習情境,促進師生互動。 | ||||||||
B-2-1 安排適切的教學環境與設施,促進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 |
| |||||||
B-2-2 營造溫暖的學習氣氛,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關係。 | ||||||||
附表2、101年版教師專業發展規準教學觀察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
觀課人員 |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教學目標 | 學生經驗 |
| ||||||
| ◎背景說明: ◎先備知識: ◎教室情境: ◎座位安排: |
| ||||||
教學活動 | 觀察前會談 |
| ||||||
| ◎會談時間: ◎評量工具: ◎觀察工具: ◎觀察焦點: |
| ||||||
層面 | 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 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A-3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 |
| ||||||
A-3-1正確掌握任教單元的教材內容。 |
|
| ||||||
A-3-2有效連結學生的新舊知識或技能。 |
| |||||||
A-3-3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
| |||||||
A-4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 |||||||
A-4-1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 |
|
| ||||||
A-4-2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
| |||||||
A-4-3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 |||||||
A-4-4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
| |||||||
A-4-5澄清迷思概念、易錯誤類型,或引導價值觀。 |
| |||||||
A-4-6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
| |||||||
A-4-7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 |||||||
A-5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 |||||||
A-5-1引發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
| ||||||
A-5-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
| |||||||
A-5-3教學活動中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 |||||||
A-5-4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
| |||||||
A-5-5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
| |||||||
A-5-6透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
| |||||||
A-5-7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
| |||||||
A-5-8根據學生個別差異實施教學活動。 |
| |||||||
A-6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
| |||||||
A-6-1板書正確、工整有條理。 |
|
| ||||||
A-6-2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
| |||||||
A-6-3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
| |||||||
A-6-4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
| |||||||
A-7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 |||||||
A-7-1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
|
| ||||||
A-7-3根據學生評量結果,適時進行補救教學。 |
| |||||||
A-7-4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
| |||||||
B 班 級 經 營 與 輔 導 | B-1建立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班級常規。 | |||||||
B-1-3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
| |||||||
B-1-4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 ||||||||
B-1-5妥善處理學生的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 ||||||||
B-2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 | ||||||||
B-2-1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
| |||||||
B-2-2布置或安排有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 | ||||||||
B-2-3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 ||||||||
B-2-4教師公平對待學生。 | ||||||||
B-4落實學生輔導工作。 | ||||||||
B-4-3敏察標籤化所產生的負向行為,採取預防措施與輔導。 |
| |||||||
※可根據特定學科教學行為需求,另行增列評鑑層面、指標和參考檢核重點,作彈性組合。舉例如下:
層面 | 指標與參考檢核重點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 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A 課 程 設 計 與 教 學 | ※有效引導實驗或實作活動 | |
※-1 實驗器材或實作材料準備周延。 |
| |
※-2 實驗或實作內容講解清楚(包括安全守則講解)。 | ||
※-3 確實掌握實驗流程或實作步驟(含實驗器材操作正確)。 | ||
※-4 引導學生正確蒐集數據或資料。 |
附表3、軼事紀錄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時間 | 事實摘要敘述 (可包含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表現、師生互動與學生同儕互動之情形) | 備註 | ||||||
教師教學行為 | 學生學習行為 | |||||||
|
|
|
| |||||
附表4、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教師對學生」語言流動-觀察統計 | 二、內容分析 | ||||||
□1.學生性別 | □男 | ( )人次/節 | □1.語言流動的性別人數差異度不高 分析:_______________ □2.語言流動的性別人數有特別喜好 分析:_______________ □3.其他 分析:_______________ | ||||
□女 | ( )人次/節 | ||||||
□2.學生座位 | □前方 | ( )人次/節 | □1.語言流動與學生座位差異度不高 分析:__________ □2.語言流動與學生座位有特別關聯性 □(1)偏重前方座位的學生 □(2)偏重中間座位的學生 □(3)偏重後方座位的學生 分析:_________ □3.其他 分析:__________ | ||||
□中間 | ( )人次/節 | ||||||
□後方 | ( )人次/節 | ||||||
□3.發起對象 | □教師發起 | ( )人次/節 | 語言流動發起對象分析 □(1)教師發起的次數較多 □(2)學生發起的次數較多 □(3)教師或學生發起的次數無明顯差異 分析:__________ | ||||
□學生發起 | ( )人次/節 | ||||||
□4.其他: |
|
| |||||
1.須一併檢附「語言流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
附表5、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觀察統計 | |||||||
□1.時間 (可自行增列) | (1) 第一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2)第二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3)第三輪觀察時間: 點 分 | A專注認真共( )人 O非工作中共( )人 H尋求協助共( )人 其他: ( )人 | ||||||
□2.類別 | (1)A專注認真共( )人次(/節) (2)O非工作中共( )人次(/節) (3)H尋求協助共( )人次(/節) (4)其他: ( )人次(/節) | ||||||
□3.個別學生 (可自行增列) | (1)(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現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 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 其他: 共( )次(/節) | ||||||
(2)(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 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 其他: 共( )次(/節) | |||||||
(3)(學生姓名或代號)出現在各工作類別的次數 A專注認真共( )次(/節) O非工作中共( )次(/節) H尋求協助共( )次(/節) 其他: 共( )次(/節) | |||||||
二、內容分析 | |||||||
□1.(第一輪/第二輪/……)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2.(A/O/H/……)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3.個別學生工作表現分析: □4.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在工作中」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在工作中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
附表6、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內容分析 | |||||
一、教師移動有特別顯著處,顯著面向為:(可複選) □(1)學生(例如移動區偏好在某一位、某一組或某一性別之學生) □(2)空間(例如移動區偏好在某一方位或組別) □(3)時間(例如移動發生偏好在某一段教學時段) □(4)其他:
| |||||
二、教師移動原因:(可複選) □(1)教師移動與學生學習專注度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師移動與教學活動設計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師移動與班級經營有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相關原因:
| |||||
1.須一併檢附「教師移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教師移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附表7、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內容分析 | |||||
一、師生互動類別分析 1.最顯著的類別為:(可複選) □1接納□2鼓勵□3使用 □4提問□5演講□6指示 □7批評□8被動□9主動 □10靜止 2.其他: | 二、教師教學風格分析 □1.直接教學 推論說明: □2.間接教學 推論說明: □3.教學風格不顯著 推論說明: □4.其他: | ||||
三、最顯著類別、教師教學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之分析: | |||||
四、其他: | |||||
1.須一併檢附「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之原始觀察記錄。 2.可使用本量化分析表填寫,或另外使用其他版本之「佛蘭德斯(Flanders)互動分析法量化分析表」(二擇一) |
附表8、選擇性逐字紀錄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 教學活動紀錄 | |||||
二、 資料分析 |
註:請自行依照需要調整表格格式和長度
附表9、教學錄影回饋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觀課人員 |
| ||||
備課社群(選填) |
| 教學單元 |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一、 對授課教師課程教學之回饋:(例如:教學目標、教學清晰、教學多樣與多元評量等方面。)
| |||||
二、 對授課教師班級經營之回饋:(例如:班級規範、學習情境、師生互動等方面。)
| |||||
三、 對授課教師整體教學表現與專業成長方向之回饋: |
附表10、省思札記回饋表
授課教師 (主導的教師) |
| 任教年級 |
| 任教領域/科目 |
| |
觀課人員 |
| |||||
教學單元 |
| 教學節次 | 共 節 本次教學為第 節 | |||
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 | ___年___月___日 | 地點 |
| |||
備註:本紀錄表由觀課人員依據客觀具體事實填寫。 | ||||||
| 一、 授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事件或所遭遇到問題摘述:
| |||||
| 二、 授課教師覺得可以從中學習、反思或問題解決的策略:
| |||||
| 三、 回饋人員的評述或意見:
| |||||
「分組合作學習」教學觀察表
「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方案」推動小組編製 2013.2.28修訂
教學者姓名: 科目、任教單元名稱: 觀察日期: 年 月 日
層面 | 評 鑑 標 準 | 評 鑑 項 目 | 文 字 敘 述 | 評量 | |||
優\ 良 | 滿 意 | 待 改 進 | 未 呈 現 | ||||
A 教 學 前 準 備 | A-1 選用適用教學單元 | A-1-1 教學主題與選用的合作學習法適配
使用的合作學習法是: LT |
|
|
|
|
|
A-2 小組人數適切 | A-2-1 小組人數合宜(2-6人),能兼顧學生的參與機會與小組意見的多樣性 |
|
|
|
|
| |
A-3 教室空間安排合宜 | A-3-1 班級採分組形式(座位) |
|
|
|
| ||
A-3-2 小組與小組間距離合宜 |
|
|
|
| |||
A-3-3 學生進行分組合作學習時,彼此採面對面互動 |
|
|
|
| |||
B 教 學 中 的 進 行 方 式 | B-1 教師講解合作學習方式和配合事項 | B-1-1 說明學習目標(小組任務) |
|
|
|
|
|
B-1-2 強調積極互賴 |
|
|
|
| |||
B-1-3 提醒個別責任 |
|
|
|
| |||
B-1-4 解釋成功標準或獎勵標準 |
|
|
|
| |||
B-1-5 說明期望的合作表現 |
|
|
|
| |||
B-2 教師隨時掌握並 適時介入 | B-2-1 教師能巡視組間 |
|
|
|
|
| |
B-2-2 教師能適時提供小組協助(介入) |
|
|
|
| |||
B-2-3 教師能指導(提醒)學生與人合作的技巧 | &nbs |
21 三月, 2019 14:06
本資料由 苗栗縣許嘉勳蒐集
不必再問,歡迎轉載分享
有另一更完整超過1000個教學及學習網站連結
相關資料持續於Google雲端硬碟更新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rjJFjYfh_h2X7DKRdZQ7gy8xNUtC_JSb
21 三月, 2019 14:02
本資料由 苗栗縣許嘉勳蒐集
不必再問,歡迎轉載分享
有另一更完整超過1000個教學及學習網站連結
相關資料持續於Google雲端硬碟更新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rjJFjYfh_h2X7DKRdZQ7gy8xNUtC_JSb
編號 | 類別 | 名稱 | 網址 | 備註 |
1 | 機關 |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
| |
2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 ||
3 | 總體方案 |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
| |
4 | 學費政策 | 政策—學費政策 |
| |
5 | 優質
均質 | 政策—優質化均質化 |
| |
6 | 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資訊網 |
| ||
7 | 教育部高職優質化資訊網 |
| ||
8 | 教育部高級中等學校均質化 |
| ||
9 | 課程 與 教學 |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
| |
10 | 政策—課程與教學 |
| ||
11 | 協力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 |
| ||
12 | 中小學師資課程教學與評量協作中心 |
| ||
13 | 國家教育研究院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 |
| ||
14 | CIRN國民中小學課程語教學資源整合平臺 |
| ||
15 | 愛學網 |
| ||
16 | 《教育脈動》期刊 |
| ||
17 |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 |
| ||
18 |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方案科技化評量 |
| ||
19 | 適性輔導 | 政策—適性輔導國民素養 |
| |
20 | 國中畢業生適性入學宣導網站 |
| ||
21 | 十二年國教技職教育宣導方案網站 |
| ||
22 | 國民素養 | 教育部提升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 |
| |
23 | 國民素養調查資料庫整合平台 |
| ||
24 | 法制 | 政策—法制專區 |
| |
25 | 高中職相關法令 | https://www.k12ea.gov.tw/ap/law_list.aspx?sid=16&cate1=0&type=0 |
| |
26 | 國中小及學前相關法令 | https://www.k12ea.gov.tw/ap/law_list.aspx?sid=17&cate1=0&type=0 |
| |
27 | 原住民族與少數族群及特殊教育相關法令 | https://www.k12ea.gov.tw/ap/law_list.aspx?sid=18&cate1=0&type=0 |
| |
28 | 學生試務及校園安全相關法令 | https://www.k12ea.gov.tw/ap/law_list.aspx?sid=19&cate1=0&type=0 |
| |
29 | 入學 | 政策—入學方式 |
|
20 十一月, 2018 12:43
壹、素材
(一)總綱公播版簡報:
(二)總綱文字檔連結:
(三)總綱公播版影片:
1.國民中小學公播版宣講開放式課程影片-總綱內涵與實施篇
2.國民中小學公播版宣講開放式課程影片-國民中學篇
3.國民中小學公播版宣講開放式課程影片-國民小學篇
國民中小學公播版宣講開放式課程影片-師資培育篇
(四)其他參考影片:
1.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第一哩路 國小與國中篇:
3.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小與國中篇:
貳、討論題綱:(參考簡報及影片)
Q1:新課綱中規定「校長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 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學校應如何安排每位老師進行備、觀、議課?
Q2:如何在未來的課程中實踐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
Q3:如何使家長認同並支持新課綱的理念與作法?
Q4:108課綱上路後國中的資訊課將成為必修,但國小階段則被正式被排除於科技領綱之外。現行國小三年級開始上資訊課,未來108課綱實施後,要怎麼在國小階段透過課程落實學生資訊素養?
Q5: 統整性課程模式如:「跨領域或跨科的課程統整模式」、「議題融入模式」、「專題設計或專題製作模式」、「主題式課程統整模式」,請問如何規劃與實施用以達到課程目標?
Q6:面對108新課綱,學校課程及教學可能造成的影響是甚麼?可以做哪些調整及因應?
Q7:如何結合學校現有的基礎,發展新課綱中校訂課程?
Q8:本校的願景與學生圖像是什麼?規劃中的校訂課程符應學校願景與學生圖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