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八月, 2013 10:17
學校經營的具體策略
(一) 建構高度效能、前瞻的行政系統
1.共塑組織的核心價值,營造校園民主風氣
(1)暢通溝通管道,透過正式及非正式組織不斷進行對話,以擴大參與層面,
提高決策品質。
(2)與同仁建立愛、尊重、信任、接納及承諾的關係,營造溫馨和諧的組織
氣氛。
(3)透過民主領導,給予成員參與之動力。
2.健全行政組織,推動組織再造,有效提高行政效能
(1)成立校務發展委員會,訂定各項規章與實施計畫,建立制度作為校務
推展依據。
(2)合理劃分職務、分層負責,發揮分工合作功能。
(3)結合鄰近學校共同試辦「合作學校」,進行課程整合、師資共聘、行政
簡化、資源共享。
(4)「合作學校」之試辦,進行行政組織及工作之調整,有效提高行政效能。
3.推動資源整合及共享理念
(1)建置行政資源檔案管理模式,有效整合資源並倡導資源共享。
(2)結合鄰近學校共同辦理學童午餐及勞務外包等策略,以減少行政工作負擔。
(3)結合社區辦理藝術相關活動,配合課程並提供學童行動研究。
(4)E化的行政管理、圖書電腦化,圖書室假日開放民眾使用,架設FTP,
成立TOP工作坊等,為資訊資源整合有效策略。
4.提供積極的行政支援
(1)結合各項資源,全力支援教師教學。
(2)隨時提供最新教學資訊,以提昇教學品質。
(3)主動協助教師、家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整合並彙集校內外資源網絡,整合現有人力資源,提供教學或
活動之用。
5.建置校內自我評鑑機制,加強績效自我評估,提升辦學績效
(1)定期研商檢討校務評鑑事宜。
(2)校務評鑑推動改進小組成員包含全校教職員、社區代表、家長代表、
退休教育人士、學者專家等,針對校務評鑑推動及改進項目,研商對策。
(二) 發展學校本位、創新的教學課程
1.貫徹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編制學校本位課程計畫
(1)定期召開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議,委員涵蓋全校行政人員、教師、
家長及學區代表、學者專家等。
(2)各學習領域教學研究小組,全體教師參與研究小組,總計設立七大學習
領域研究小組,各設召集人,定時召開課程研究工作。
(3)培植終身學習能力,倡導質量並重的兒童閱讀。
2.整合校內外教學資源,紮實學生的各項基本能力,讓學生與未來世界接軌
(1)加強本國語文、閱讀、英語及資訊能力,以作為各科學習的基礎,
使學生基本學科能力普遍提升。
(2)有計畫的推廣深耕閱讀,規劃閱讀獎勵制度,添購新書、定期辦理閱讀
相關活動。
(3) 強化英語教學,透過校園雙語環境的佈置及生活化的課程 ,養成聽、
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在現今國際化的社會提升競爭力。
(4)利用各種適當時間,加強培養學童資訊應用的能力,讓學童應用科技
協助吸取知識。
(5)適時檢測學生能力,參照縣內外國小學童成績,期待學生 能在未來與
其他學校學生並駕齊驅。
3.結合社區特色發展學校藝術特色課程
(1)落實課發會的運作,成立學校特色課程發展小組。
(2)搜集學校特色和社區資源等相關素材,研擬教學主題、架構和發展方向。
(3)邀請社區熱心人士、家長、專家學者參與特色課程發展的會議,
吸取各方的意見。
(4)定期舉行特色課程成果展、教學與研究心得發表,同時支援社區展出。
(5)每學年期檢視本校特色課程,進行教學省思和檢討,作為下學年學校
特色課程增修依據。
(6)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自編補充教材,讓學生學習內容更加 多元豐富。
(7)將學校特色課程精緻化、形成學校專屬的「品牌課程」, 對未來發展
「遊學課程」預作準備。
4.推動競爭型計畫方案,有效運用教師人力,協助發展學校特色
(1)推動競爭型資優方案及辦理課輔活動,配合增置國小教師員額經費,
聘用支援教學人員,支援各領域教學活動,並減輕教師授課負擔,
提高各學習領域教學效能。
(2)有效運用教師人力,聘用藝術相關支援教學人員,協助各領域教學、
發展學校特色,並減輕教師授課時數。
5.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實施適性教育,發展多元智能、激發學習成效
(1)辦理多元智能教學及評量研習活動。
(2)結合社區專業人士及學校教師的優勢能力,開辦藝文、體育、鄉土、
科學探究等多元社團, 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
(3)針對優勢能力明顯的學生,加以重點培訓、參加校外各項競賽或鼓勵演出等
,以培養學生多 面向學習價值。
6.考量主題課程統整並將重大議題融入課程中
(1)配合輔導活動,推展生命教育、性別教育及人權法治教育等活動,
激發學生關心自已、尊重他人、愛惜生命的觀念。
(2)加強品格教育,「以身作則」並透過優質的多元性社團, 培養出誠實有禮貌
、守規矩、能抗壓的學生。
(3)推行童軍教育,陶冶學生品德,培養學童具有感恩的心及服務樂群的精神。
(4)提倡環境關懷,維護環境整潔及加強環保教育工作,例行垃圾分類與資源
回收。
7.進行多元及動態的評量
(1)聘請專家指導評量方式,建立正確的多元評量技能與態度。
(2)訂定教學評量實施辦法,運用多元評量方式及工具,實施多元評量。
(3)改變傳統作業指導及調閱方式,以多元活潑之方式呈現成果。
(4)建立教師教學檔案及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多鼓勵、多支持, 鼓勵親子互
動,家長參與、親師合作。
8.落實課程評鑑
(1)凝聚同仁共識,實施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三) 提振專業熱忱、優質的教師團隊
1.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倡導教師專業研究,鼓勵教師申請教育部專案研究。
(2)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各項研習及進修活動。
(3)辦理學校本位進修,增進教師專業知能。
(3)透過各校策略聯盟方式,建立跨校性教師經驗及資源分享平台。
(4) 鼓勵教師成為「行動研究者」,進行教學研究,解決 教學現場問題。
(5)設立教師進修獎勵辦法,鼓勵教師專業進修。
2.精進教學技巧
(1)激勵教師依專長實施創意教學,展現教師專業能力,創新教學策略。
(2)研究有效的資訊融入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效果。
(3)定期舉辦校內教學觀摩,及校際教學參觀、文化交流活動,
激發教學創意及視野。
(4)主動爭取課程深耕計劃,邀請各學習領域研究、輔導員到校輔導,
強化教師教學效能。
3.形塑協同專業團隊
(1)成立各科教學研究會、校內教師讀書會,使之成為專業成長團體組織。
(2)統整相關學習領域教學活動,落實基本能力教學。
(3)規劃、實施多元智慧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良性互動模式。
(4)發揮教師協同合作模式,分享教學經驗,發揮集體效能,形塑優質學校
文化。
(5)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能力」,並致力實現教育改革之願景—帶好每
一位學生。
4.充實教學設備—
提供教師完整的資訊軟硬體設備,使教師能充份使用,提升學生運用科技及
資訊的能力。
5.逐步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1) 學校教師積極提升自我教學技巧,年段間或領域間教師積極投入合作
視導工作。
(2)凝聚同仁共識,實施教師專業評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