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老宜蘭的腳印~吳敏顯著~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民國38年前後狂犬病盛行,當時交通不便,民眾對醫療的認識也不夠,一個人萬一被狗咬到也不懂得馬上求醫,因此死者甚多。
曾目睹狂犬病發病的頭城鎮頂埔里鴨農吳長福說,在他住的村莊裡,就有一名婦女被狂犬咬到大腿幾天後,眼睛睜得大大的像狗眼,全身不停的打顫,很快就死去。
因此民間流行一句歇後語說『瘋狗咬到~沒醫』
狗牌仔
狂犬病盛行時,民家飼養的狗,除了注射預防針,嘴上還要戴著一種用藤條或鐵絲、皮帶等編成的口罩,一般稱為『狗嘴簍』,脖子上則要掛著政府發給的一種編號的銅牌,否則格殺無論。現代人有時戲稱掛在人們胸前的識別證叫『狗牌仔』,就源於此。
資料來源:老宜蘭的腳印~吳敏顯著~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農林學校打鼓---吃飯了!」
「肚子在打鼓---要吃飯囉!」
這是台灣光復前後。全省流行的歇後語,現在有一些老人家,還這麼說著!
(農林學校就是現在的宜蘭大學。)
為什麼農林學校打鼓或肚子打鼓,就表示「要吃飯」呢?根據老校友們回憶,在日據的農林學校時期,學生來自台灣各地,住校生很多。學生上下課敲鐘,而學生餐廳三餐吃飯就位,則擊鼓為號。一個牛皮繃製的大鼓,掛在學生餐廳走廊的樑上,開飯前由大廚師以半節木劍擊響,通知師生可以入座用餐。
宜蘭農林學校早年這種擊鼓用餐「習俗」,在台灣光復後已廢除,大鼓也不見蹤影。但「農林學校打鼓」及「肚子打鼓」的歇後語,卻流傳很多年。後來有人以為肚子餓時會咕咕響,所以才有「肚子打鼓」的形容,其實這句話是有來歷的。
以下這些資料感謝310班 李曉芹同學提供,此篇為曉芹訪問自己的外公外婆得到的寶貴資料
圖片來源:噶瑪蘭族,陳淑華,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自給自足,種菜、獵捕樣樣自己來。男的守夜,女的編織、農耕,而且男女不可碰觸對方的工具。
相信祖靈為主宰,必無條件服從,若違反則必須以贖罪的方式獲得赦免。
都是吃自己獵的,但在外公外婆小時候已經有使用筷子了
泰雅是一個平權的社會,首領與族人的服飾無太大差異,服飾多華麗,色彩多變且圖文以菱紋及橫條為主。多彩的橫紋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多變的菱紋則稱為眼睛,是無數祖靈的庇祐。
住屋為木頭搭建的一層樓房屋,通常是自己蓋的。
但是早期女性不能參加,但這並非男尊女卑,只是一種傳統習俗,而且族中也有入贅現象,表示女生地位並非較為卑微。
由於泰雅是個遵守祖訓的社會,血緣、共約、共祭深植族人的心中,祭祀時首領會念三次祭文以表誠意,告訴祖靈我們的狀況,並承諾遵守祖訓的傳統文化及訓旨。祭品為酒、小米糕、果實、魚等。山豬肉不能為祭品,是因為泰雅有個傳說,因為在祖先陰間的生活中,山豬為他們的獵狗,若作為祭品,會觸怒祖靈。
資料來源:噶瑪蘭族~陳淑華撰文 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出版
我們漢人大舉進駐蘭陽平原前,這片土地是噶瑪蘭人的天下,雖然我們自稱噶瑪蘭,但是我們對噶瑪蘭族認知有限。過年期間我到蘭陽博物館參觀,看到這本介紹噶瑪蘭人的書,特別買下來看,接下來就讓我簡略地介紹我所知的噶瑪蘭人吧!
原居住在蘭陽平原的噶瑪蘭人有36社,這36社其實並非使用同一種語言,而是有噶瑪蘭語、哆囉美遠語與猴猴語,因此可知,這36社有三個小族群組成,其中猴猴語說的人最少,也很早就消失了。噶瑪蘭的意思是『平原的人類』,依據噶瑪蘭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馬利利安,經海路遷居於此,祖先到蘭陽平原時遇到『山的人類』,兩族酒醉經常打架後來演變成戰爭,噶瑪蘭獲勝。先住的山番只好退居山裡。
『山的人類』,不太可能是泰雅族,因為宜蘭縣境內的泰雅人比噶瑪蘭人晚到這片土地,因此山的人類有可能是在丸山遺址發現的那群人。
噶瑪蘭人傳承他們祖先的智慧,非常懂得擅用自然資源。噶瑪蘭人居住於海拔5公尺以下的平原區,這片土地溪流沼澤密佈,但噶瑪蘭人能在水淹不到的地方種小米,他們也知道如何於多水的環境種植水稻,甚至能生產有充足的米糧與外族交易。漢人認為噶瑪蘭人不知耕作,其實他們利用游耕的方式,讓土地休養生息,休耕的土地所長出的『深林茂草』都可以化為生活所須物品。他們能從中採集野菜、藥草,集取建屋、造船的木料,並能進行狩獵、捕魚獲,女人能從中找到編織衣服的材料。
噶瑪蘭人的傳統建築、食物與交通工具,都極具南島文化的特色。
漢人的進駐
吳沙面對強悍的噶瑪蘭人剛開始退敗,後用幫忙治病的理由打入噶瑪蘭族,之後因漢人組織完善,噶瑪蘭人逐漸敗退,以致後來歸順清朝政府。剛開始清朝對噶瑪蘭人有基本保護措施,劃有漢人與噶瑪蘭人的土地界線,但漢人利用噶瑪蘭人愛乾淨的習性,半夜不是偷移界碑、就是在噶瑪蘭人的土地上大便或放置死貓死狗,噶瑪蘭人認為土地不潔會自動放棄土地,漢人後來用盡各種方法,巧取豪奪的將土地從噶瑪蘭人手中搶走。
漢文化認為噶瑪蘭人是毫無文化的番人,不懂耕種、浪費土地資源,噶瑪蘭人在漢文化的強勢壓迫下逐漸漢化,不願歸化的噶瑪蘭人,就移往更南的花東海岸尋求生存空間。
目前噶瑪蘭人在花蓮新社一帶有其聚落,也有些噶瑪蘭人回宜蘭尋根,因馬偕博士魏噶瑪人有恩,很多族人都改信主耶穌,並於改漢姓時姓『偕』,因此姓『偕』者皆為噶瑪蘭人,或公媽牌上註記『宜邑』者也可能噶瑪蘭人。
噶瑪蘭人很早就穿上漢服以致無從得知原噶瑪蘭的服飾,此圖即為著漢服織布的噶瑪蘭族。
蔣渭水,對宜蘭人來說很重要的一位人物,以前宜蘭市有條渭水路,這幾年因為諧音不好聽,改為中山路。九九年的十元硬幣,人像上出現三種版本,這三種分別是:國父、蔣經國先生與蔣渭水,可見蔣渭水先生在台灣的政治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蔣渭水先生,1891年出生於宜蘭市,幼年因父親重視漢文化教育,在日治時代很特別的接受私塾教育,這對其以後的民族思想影響很大。的父親是算命先生,也因此蔣渭水於9~16歲期間當過乩童,也因為曾讓他看見神明未顯神蹟,因此對傳統信仰蔣渭水先生多所懷疑。16~19歲期間進入宜蘭公學校,20歲考進台北醫校,在校期間,蔣氏鼓吹民族運動,但學業成績依舊十分優秀,台北醫校畢業時總平均第二名。
畢業後在宜蘭醫院服務一年,二十五歲時在台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二十六歲時經營春風得意樓,兼營甘泉老紅酒。會從商是因為日治時期商業場所與活動可為政治社會運動提供合法的掩護,也讓聚會更為方便。三十歲重然「政治熱」,參與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創辦台灣文化協會。31歲組織新台灣聯盟,為台灣最早的政治結社。32歲在東京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台北文協開始舉辦種講習,同年發生「治警事件」,33時因「治警事件」入獄居留64天。34歲因同一事件被判刑4個月,出獄後忙於文化演講。36歲成立台灣民眾黨擔任中常委、財政主任。40歲民眾黨遭日本當局禁止,並遭解散,蔣氏也於當年病逝於台北醫院。
楊麗花(資料來源:楊麗花傳奇~楊子崴著 知青頻道出版)
這個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演員,說起歌仔戲,無人不知楊麗花,楊麗花歌仔戲陪伴著我們渡過好多童年歲月。記得小時候,唱歌一定要看鳳飛飛的節目、布袋戲一定要看黃俊雄、至於歌仔戲一定得看楊麗花。楊麗花是宜蘭人不知道你曉得嗎?
楊麗花出生宜蘭縣員山鄉,小時候就跟著母親唱戲,七八歲時和母親同台演出「安安趕鴨」表現出眾,並在師父的教導下小小年紀就能背誦百餘部戲曲。
1957年正值少女時期的楊麗花長得似玉如花,又具有演戲天份,歌仔戲扮相特好,武戲底子扎實,演活了陸文龍,因此聲名大噪。
1965年在正聲廣播電台播出薛丁山歌仔戲,聲音甜美圓潤,讓他快數成為廣播界明星。後來又進軍電視台,演出「精忠報國」、「雷峰塔」、「狀元及第」、「王寶釧」等戲,逐漸讓它成為家喻戶曉的紅小生。
後來歌仔戲一度沒落,楊麗花勇於嘗試,1981年以舞台劇的方式於國父紀念館演出「魚孃」一劇受到戲迷熱烈歡迎。
她也為歌仔戲的薪傳盡不少力,公開免費招訓新人。
1987榮獲金鐘獎,也是歌仔戲贏得的第一座金鐘獎光榮。之後也陸續到處公演,也曾於1992回鄉義演。
27 元月, 2011 16:18
這一天我們運氣真的很好,之前又冷又濕,這一天竟然出太陽,因此院方就安排學生們推著阿公阿嬤們出來曬太陽,但是要先行前教育一下,因此社工老師們請一位學生做示範,告訴同學們如何正確的推輪椅!



27 元月, 2011 15:55
這一班參訪時有暖暖的冬陽,因此院方安排讓阿公阿嬤出來晒太陽,我們的學生推著阿公阿嬤走了大概40分鐘的路程!
203 19
印象最深刻的是:
那邊很漂亮,風景也很好,阿公阿嬤都很熱情呢!重頭戲當然是推老人家去散步、走走,路上看到人家在種菜、養鴨,鴨子好多啊!我推的那個阿嬤一直在睡覺,所以我都在和一個媽媽講話,可能是阿嬤的家人吧!這次收穫還蠻多的,可以了解老人家以前的生活,安養院.....等等,很good唷!
參訪心得:
我覺得那邊好漂亮也好安靜,很適合老人居住,有很好的設備,風景很讚,真好!有一些阿公阿嬤都好熱情,還有慧講英文,真厲害,一些阿公阿嬤慧講以前的事情,員來以前生活都很困苦,所以做事都會樂在其中,也都過得很快樂,安養院可能是一些阿公阿嬤另一個家,所以在家有公阿嬤的,一定要好好對待,也要多多和他們聊天。推輪椅是第一次,所以都流手汗,下次有機會,我還真想再體驗一次看看!
這一班剛好遇到好天氣,有暖暖的冬陽,所以推阿公阿嬤出來曬太陽,走了一趟40分鐘的路程!
203 1
印象最深刻的是:
那裏的建築很漂亮!社公會教老人家做很多活動,最重要那裏的老人家都很歡迎我們,而且我推的那個爺爺是學校老師的爸爸,超巧的,他和我話家常。說起他家後面的山,因為山峰很像女生的胸部,所以叫"二粒奶",超好笑的。還講日治時代的事,雖然我不清楚,但是.....很開心。
參訪心得:
在參訪之前,我抱著很期待的心情,也在腦中模擬了畫面,我還準備好要和阿公阿嬤講的話。參訪中心中也壓抑不住滿滿的興奮情緒。
在推爺爺出去散步的時候,老實說,滿重的,也很累耶!但在聊天的過程中,真得很愉快,而且一直聽到爺爺說路旁的房子很漂亮,住在那裏一定很好.....,我明白爺爺想要有一個家。當下心中很疼惜,也回想,我是多麼的幸福,有一個美好溫暖的且有親人在旁的家。
這次參訪讓我學到一些人生道理,吸收了很多的知識,感觸也非常多,也發現老人家很可望有人和他說話、陪伴。離開時......驚覺時間過得好快,也有點不捨,但我很開心有這次參訪經驗。
資料來源: 幾米故事的開始~大塊文化出版社
幾米是我很喜歡的畫家,他的畫有一種魔力,會讓人目不轉睛。在網上搜尋宜蘭名人時,維基百科上竟然出現幾米的名字,為了確認真實性,所以我買了"幾米故事的開始"一書,才對幾米有基本的認識。
把幾米歸為宜蘭人,其實有一點牽強。因為嚴格說來,幾米和宜蘭的關聯是......他的外公外婆家在宜蘭,小時候有一段時間,他上小學前曾在羅東的外公外婆家生活,偶爾寒暑假他會回來外公家。幾米從小學以後就都生活在台北,所以只能說是半個宜蘭人。
幾米是台灣相當傑出的繪本作家,但他的繪本是給成人看的,因此長篇的畫作往往有相當的內涵,因為畫作的故事有深度,也引起很多的共鳴。
幾米的筆名讓很多人以為他是外國人,這個名字是因為幾米在廣告公司上班時,大家都有英文名字,他也不免俗的挑了個最簡單的Jimmy。
幾米小時候並沒有學過畫畫,高中時才覺得自己有興趣,找老師學,大學時考上文化美術系,畢業後在廣告界、插畫界工作多年。 1998年開始創作,作品風靡海內外,美、法、德、西班牙、希臘、韓、日、泰等國皆有譯本。多部作品改編為音樂劇、電視、電影,動畫"微笑的魚"並榮獲2006年柏林影展國際評審團特別獎。2007年Discovery"台灣人物誌"六位傑出人物之一。
幾米成名是從幾米生病之後,1995年幾米得了癌症,這場突如其來的病痛,讓幾米受盡折磨,化療期間的嘔吐、發燒、發冷、昏迷、痛楚,幾米都一一經歷,甚至後來因為免疫系統失靈,小病都可能要命。後來出院後經過老婆的細心調養,才漸漸恢復健康,1998較健康之後才開始重拾畫筆。與死神搏鬥的經歷,讓幾米對生命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幾米創作的繪本有些都暗藏了幾米自己的感受。
較為後期的作品,有不少是和幾米的女兒有關,孩子的成長給了幾米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內容充滿童趣,但也十分值得大人們好好想想!
在幾米的畫裡所有的小細節小配角,都在各自說著自己的故事,有一天搖身一變,就可能變成自己故事裡的主角。
幾米的第一本作品"森林裡的秘密"貫穿全書的毛毛兔是很重要的角色喔!
幾米作品:
1998森林裡的秘密
微笑的魚
1999向左走.向右走
聽幾米唱歌
月亮忘記了
黑白異境(筆記書)
2000森林唱遊
我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
2001地下鐵
照相本子
1.2.3木頭人
2002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
我夢遊你夢遊
布瓜的世界
2003幸運兒
你們我們他們
2004又寂寞又美好
開始(筆記書)
履歷表
遺失了一隻貓
2005小蝴蝶小披風
失樂園
2006藍石頭
謝謝你毛毛兔,這個下午真好玩
2007戀之風景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阿公的專長:種田
阿公的興趣:出去外面玩
作息時間:早上5:00起床 晚上8:00睡覺
最得意的事:有得吃就好
阿公的生活經驗或經歷的歷史事件:
1.讀國小時都要種田
2.二次世界大戰時阿公約7、8歲,飛機空襲,都要躲到自家用土做的防空洞裡。古亭國小也有被炸到。在中道中學後面的人家,要躲到防空洞時,被敵人以為是兵,所以就被炸了,死了12人。
3.歐珀颱風來時,三姑姑在那附近幾天出生。阿公還記得當時古亭國小被吹倒,壓死了好多人。
阿公小時候生活的宜蘭
不熱鬧、到處是填,沒柏油路。阿公當兵前都沒柏油路,大約30年前才有。
心得
好幾十年前的事,從阿公嘴裡說出來,卻像是幾天前才發生的一樣。老人心裡或許都還保有著年輕的心靈,只是我們都沒經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