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11, 2014, 09:36
[關於教育。日本合作學習參訪]教育部102年國中教師海外參訪計畫DAY2---山鹿市立菊鹿中學校
合作學習 日本教育現況 海外參訪 日本九州
創新 不是要否定傳統 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
我一直覺得 教育不該是一種流行
[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探究試教學][翻轉教育]
這些在媒體操作下似乎成了很[夯]名詞 變成了一股潮流
似乎不這麼做就不是創新的好老師
但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夫底子 只是一昧模仿 這很有可能變成一股災難
畢竟 不是每個人都像張無忌 能在短時間內將張三丰所傳授的太極揮撒於無形
細細探究這些教育模式的中心
會發現 這都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
而[以學生為本] 不正是教育一開始的宗旨嗎
再 換個角度想 教育的對象是活的 學生有在地性 這些模式也應轉化成在地模式
以筆記整理來說 有些單元適合用表格進行比較 有些適合以心智圖強化結構性
我想沒有一套方式可以完全適用在每個單元 每個學生 每個時代
怎麼把這些方式轉化至教學中 其實需要豐厚的內功---也就是 所謂的傳統教學 在師資培育系統中我們所學的一切
創新並不一定要否定傳統 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看
出國前 自己剛好跟學校老師組成讀書會在討論[學習共同體]的模式
也試著在班上進行行動研究
一開始心中有許多疑問 如何設定任務 如何引導 如何激發學習動機
於是自己開始參加許多的研討會 試圖找到答案 有些慌亂深怕錯過了什麼
經過了兩年 回首看這一切
我才知道 當我們開始思考如何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時
翻轉就開始了 這些模式自然就會融入
而我也發現當教育以社群來推動時是一件多棒的事情
這也是經過一年後 我開始回頭整理文章的原因
透過分享 希望能與更多的朋友分享我所見到的
教育部102年國中教師海外參訪計畫DAY2---山鹿市立菊鹿中學校
參訪前一晚@ 下榻的旅店大廳,如章老師簡介明天的行程與觀課禮儀,這樣的畫面也出現在往後幾天,有時是討論分享 有時是教材交流
常常討論完 超人也下班了
10/28 清晨 車往郊區走
日本的駕駛是靠左行駛,在到達學校前幾個路口就有老師拿著旗子協助引導
菊鹿中學位於稻田與丘陵間稀稀落落的聚落分布在水圳旁
白色校舍前是一片黃土操場就和卡通裡一樣
在日本 校舍內外總有一個提醒時間的裝置
守時的觀念可以從小地方就看的到
學校走廊以學生活動紀錄作為裝飾的主軸,營造榮譽團結的氣氛
觀課前 校長簡介來賓 由左而右分別是山鹿市的首席教育審議員、山鹿市教育長
桌上的立牌 看見熟悉的文字與自己的名字感受到校方的貼心與重視
觀課前學生演唱了一首歌表達對台灣在日本311地震時提供的協助的感謝
觀課紀錄:
教學步驟:觀察-->討論-->預想-->實驗-->討論-->發表
提問:電池內部有哪些構造
老師展示常備炭電池,示範線路接方式,請同學利用蜂鳴器與電風扇觀察電池運作情形
老師說明電池的裝置並示範實驗裝置操作方式
液晶螢幕連接實物投影機與多媒體,方便展示教材
實驗前老師先請同學把實驗目的寫在學習單中
透過實物投影機再確認實驗進行方式
各組開始進行不同金屬的配對測試(實驗過程請開本文開頭的影片),
學習單設計:會不會響以OX表示,說明方式用定型文[因為我做了...所以...因此]
過程中 老師提醒實驗注意事項:金屬配對與LED燈及蜂鳴器的關係、金屬板上的變化
畫面中可以看到實驗室的布置,後方是科展看板,
講台旁有觸碰式螢幕及資訊車,桌面有實物投影機、黑板為雙層可拉式設計,
黑板旁邊為實驗室注意事項、生活目標、學習目標與學校願景
老師依學生實驗成果示範銅鋁電池,並引入了串連的概念,最後老師請同學討論正負極與金屬的關係
並不先下結論,而是透過實驗操作,最後請學生統整於實驗結果
整線方式可以效法
議課討論
近年來日本因國際測驗成績低落,產生危機感,除改變數理教學時數外,也在課程綱要中明訂三大能力方向,分別是知識力、體力與感受力
菊鹿中學並非城市型學校,校園有導入社區發展,因此有社區人士會來協助教學校發展,學校除一般組織外,還設有學校營運協議會,委員包含讓政府、學校、社區成員
學校願景(願景以書法書寫,在教室實驗室都看得到,表達他們對目標的重視)
學校共169人,25名職員.理科教學:一年級3小時,,全學年105節,二、三年級每周4小時.全學年140節,每節50分鐘
分組時採四人異質分組
教師每周課務16節,作業為熊本縣共用的理科問題集,會檢查但不會進行批改,如有進度趕不上的同學老師會利用午休或課後進行輔導
離開學校前 廁所前的拖鞋架引起我的注意 日本學校的教育在許多小地方都看得到
離開前,同學站在學校川堂和我們告別純真的笑容至今仍記憶猶新
於是自己開始參加許多的研討會 試圖找到答案 有些慌亂深怕錯過了什麼.
Online basketball legends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