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
作者:陳之華
出版社:天下遠見
出版年月:2009年3月
l 芬蘭教育好在哪裡?不為了要「贏」而教,不去分化孩子,不把孩子貼標籤,不做無謂的較勁。不採用「菁英教育」,卻成功打造出整體水準既高又平均的國力。
l 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只要將自身的工作做好,就能得到應有的尊重。在芬蘭,國會議員不會比廚房的阿姨更了不起。大家各司其職,各有所長,「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人人互相尊重。
l 周末假期,是一種不可打擾的人權。除非是攸關的緊急事故,才會進行處理。
l 優秀不是只有功課好。應該包括特別擅長的東西,或人格特質。
l 成績不是用來表揚、較勁或羞辱其他孩子的工具。在芬蘭,肆意公布孩子的成績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因此沒有「資優班」。因為,不要讓孩子在心靈還不成熟的階段,就學會恃寵而驕。(資優,使別的孩子受挫。)
l 再資優的孩子,最後還是得面對生活與人生。若孩子以為只要一路保持資優,人生就會一帆風順,一旦遇上比自己更資優的人時,那怎麼辦?孩子可以承受多少挫折?人都有弱點,資優的孩子也不例外,他們更需要適當的教育來協助,所以更需要以「正常」的方式來走過各個養成階段。
l 不斷強調「菁英式」教育是很危險的。因為民主社會必須建立在基礎教育機會的公平、公正與相同的品質上。唯有多數人民教育水準大致良好,才不會被少數自以為是的菁英所誤導、操縱,而優秀的菁英,也不會拖拉著巨大鴻溝的社會,難以帶動整個國家的發展與基礎建設。
l 芬蘭不強調要孩子去競爭,而希望透過合作來學習,教導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孩子的競爭力就會自然產生。芬蘭人認為「過度的競爭,以及強調學習上的競爭,只會帶來不必要的內部資源耗損,卻不會為國家社會帶來更多的對外競爭力。」
l 基礎教育的目的是為每個學生找到最好的未來生活,能夠讓孩子未來「適才適所」的發展。
l 分組寫故事
l 孩子森林找路去
l 市長的舞會
l 音樂課:融入國際化與欣賞
l 認識空間、環境與建築設計
l 工藝課,自己做外套
l 藝術,動手體驗:設計T恤,錄製CD……
l 八年級生,要抽空去職場實習
l 品格,來自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