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六月, 2016 20:03
19 六月, 2016 20:03
11 四月, 2016 19:22
19 七月, 2015 20:50
這次賽E趴2對我而言是最"微妙”的一次研習經驗---從請到陳文典老師重出江湖(雖然只有早上時段)到我莫名其妙成為講師 到結束後的小小餐廳的晚餐,無不充滿驚奇!!!
(真正的大師---陳文典老師,賽e趴的所有老師都直接.間接受陳文典老師感化的)
賽E趴的機緣
應該是兩年前吧?宣安提出---創立一個「科學教師社群」的宏願,我一直敲邊鼓說---上阿、上阿,因為雖然那時生物趴辣客、BIOTOP、科學同好會.....等社群已很蓬勃,但都是「分科」的,所以一個跨科的科學社群是很值得期待的。就因為愛搖旗吶喊所以成為賽E趴(這裡)的10寇之一。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題---論證式探究
賽E趴2在籌畫時,因手邊同時有很多事在進行,所以一整個擺爛,完全聽由宣安安排,結果很幸運的我和林莞如老師同一組,主題訂為---論證式的探究教學。說起論證教學,對我而言應該說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學模式:自覺一直有在做,因為科學不就是根據證據說話嗎?但也等於沒做過---我不知道論證法的理論、模式,也從來沒有把"論證"當成一種方法、模式來教學生,但是因為莞如老師是專家,BIOTOP團隊也有很好的教案、教學經驗,我心想---沒關係,天塌下來有莞如頂著,我等手邊工作空一點時再來「惡補」,趁機來試試把論證的教學寫入正在發展的模組中。所以賽E趴2、B組「論證式的探究教學」完全是莞如老師在忙,我充其量只是幫忙遞茶水的書僮.
莞如老師的規劃是---以BIOTOP團隊發展的國光石化之論證教學(這裡)為例,介紹論證式探究的教學,並請大觀國中黃雲清老師、馮宜欣老師分享他們設計並教學的「核四建不建論證教學」及「生質能源開發案公聽會」!
我所知道的論證
我說過我不知道論證的理論、派別等,不過不代表我完全不懂論證,因為論證其實一直在科學中、日常生活中發生,比如:當我問---你為什麼來參加賽E趴,如果你回答---因為賽E趴很好(所以我來參加),這是沒有論證的,因為你只提出了理由(因為賽E趴很好),而沒有提出證據(哪些證據可以證明賽E趴很好),如果你說:「因為賽E趴這次的內容有課堂中的探究、論證式探究.....都是我需要加強的,而且很多科學老師會來參加可以一起討論、而且我覺得這對我的教學會有幫助,我很喜歡,所以我來參加」,這樣你就在做論證了!!!因為你的話中包含了「主張(或結論)」、「理由」和「證據」!
社會(環境)議題論證能力與教學
參不參加賽E趴可以論證,建不建核四、國光石化、生質能源工廠...更可以、更應該論證!!就因為我們的教學中缺少論證能力的培養,所以每次社會出了"爭論議題"時,我們的人民只會用提出「我反對」或「我贊成」的主張,完全不管也不會去分析「證據」!! 我想我們需要有課程去教導學生論證的能力,如---了解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的主張是比較合理的、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主張、如何傾聽、了解別人的主張、當別人意見和我們不同時要如何去"辯論","說明"...等,而這次的莞如老師準備的正好就是這樣的課程設計,所以我其實是去學習的.
社會議題論證教學的難題
在分享中,馮老師(生質能那組)提到---學生一面倒的"反對"生質能源工廠的設置,老師分析原因覺得可能是因為老師所給的文本偏向"反對"(或說持反對立場的文本設計得比較好.量也比較大)造成的;而核四那組則發現,同一份資料在台電和環保人士的解讀下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結論;三組共同的點是:陳述意見(或辯論)時,都有持相反意見的學生很"激烈爭論"的情形出現。
其實前兩點---學生易受文本左右、學生沒有能力判斷證據的正確性,我在閱讀莞如老師的簡報與教案資料時(莞如老師在完成簡報後先寄給我看、加上之前我已看過國光石化的教學設計及紀錄),在心中就已有這個疑慮,所以在聽完分享後也提出來討論(真是如昌宏所說:我是造反的書僮,不做事又專門找碴,感謝莞如老師的心胸,給我一個不必擔心被誤會或得罪人、能就事論事的討論氛圍)。
社會議題論證教學的價值
我會提出這些問題,並不表示因為這些問題,所以不該以社會議題做為論證式教學的題材,相反的我覺得這正是以社會議題做為論證式教學的題材的價值!
如果我們在學校不教孩子如何收集正、反方意見,如何判斷證據的可信度...那麼這些孩子出社會後就會像現在的大人一樣,只會用情緒性字眼表達贊成或反對,不會講理由更不會看證據!只是我想建議老師:在執行課程後可能需教導學生---將來碰到問題時要多了解正、反方證據、若證據所涉及的知識太艱深,超過你的理解能力,就要聽聽專家的說法(可惜目前台灣缺少的正是值得信任的專家或對專家的信任感)等,如果我們經常給予這樣的論證練習,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成為講理的社會。
感謝莞如老師提供的教學實例,正好彌補我們在教學中嚴重缺失的一環!很具有參考價值呢!
26 四月, 2015 11:23
今天受邀到西苑高中去做兩件和科展有關的任務:
科展口頭報告指導
第一個任務是---科展口頭報告指導
由台中市科學探究團隊學生(自由報名)來做成果發表,有4隊進入科展複賽的國小學生來做口頭報告"練習!所以我在學生報告前做了大約半小時的"口頭報告原則說明",不過由於我缺少對"國小小朋友"講話的經驗 ,雖然已經極力練習講小朋友的話,但看起來他們不是太有興趣,我只好自我安慰的說:他們馬上要上台報告所以很緊張…!倒是帶隊老師們拼命做記錄呢!!
但是之後聽小朋友報告真是很有趣啊,那種認真、一板一眼的神情還真是許久不見了!我針對各組提供了一些建議,希望有幫助!!
確定主題的SMART法則
第二個任務是學生決定科展主題的諮詢---
由西苑高中(國中部)科學社團的學生到會中提出未來一年要研究的主題(明年參加科展)。我為他們準備教材,提醒他們在決定主題時要注意的SMART法則,及確定主題過程中要先試提幾個操作型問題,在他們提出想做的主題後提供一些建議。我以資優方案用過的學習單,提供給學生和指導導老師參考,因為科展主題不是一次搜尋、討論就能定案的,以後他們可能重複做這些動作很多次!
我覺得鴻明老師把「口頭報告(科展的終點)」和「確定主題(科展的起始點)」放在一起是很好的事---當我們知道最後要呈現什麼結果時,對起步要怎麼走會有較明確的概念!
科展報告是一件浪漫的事
其實前兩天我也應邀去聽科展口頭報告練習,那是宛青老師指導的作品,要參加宜蘭縣縣展,在練習中我傳達的想法是---這些實驗都是你們自己設計、自己完成的,我相信所有問題你們都能答得出來,所以不必揣摩評審會問什麼問題?反而應該是趁此機會,把在忙亂的實驗過程中來不及細想或當時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再釐清清楚(我一直認為書寫和發表示學習過程的沉澱和內化),報告的最高等級是---分享研究結果及過程中的發現、成長。如果你能帶著評審看到你在研究過程中的發現、解決的問題及學到的知識、能力或感動,那麼成果報告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所以我的重點是要學生去秀出亮點---整個研究中自己最喜歡的點(作品中的某一成果或方法或構想)、這件作品中最特別或與眾不同的點(成果、方法、構想)、這件作品中新的做法、發現…。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沒有以自己的作品為傲,怎麼去打動評審呢?在教授、老師眼中,國中小學生作品的可觀之處不會是其專業深度,而是其創意、投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吧!
科展不該是功利的事
我沒有教學生怎樣依照”指標”去準備口頭報告以爭取加分,因為我想要學生在”比賽”完畢後不論有無得獎,都能覺得「曾經參與科展真是美好的事」。我看過太多科展得獎後就從此不碰科學探究的例子,也聽過很多科展沒得獎而覺得「投資報酬率太低」,後悔參與科展的聲音。其實我的學生參加科展的成績並不是很突出,在國展中大多樧羽而歸(但那些學生把作品帶到高中繼續發展,倒是曾得過全國第一的佳績),我記得陳志勇校長在看到另一隊學生在手臂寫字宣誓必奪取第一,而後果真得到第一的事情後,說:原來你缺的是企圖心(所以沒拿到第一)! 是的,對科展我是缺少「得獎」的企圖心,因為我的企圖心是讓參加科展的孩子覺得---「曾經參與科展真是美好的事」!我想---就算兩者無法兼顧,至少科展不該只是「得獎」、「加分」如此功利的事,更不該讓小孩子在國中小階段就有如此扭曲的看法!
我在想---鴻明老師、祐臣老師…聽完我的分享後會不會後悔,應該找個科展常勝軍來傳授秘訣才對啊!!哈….不過來不及了,我已經把我的有毒思想散播出去了!
02 四月, 2015 14:38
最「純真」的學習本質
以前不曾專為補校寫教學記錄,不是因為補校的教學無可觀之處,相反的,是因為補校教學讓我看到最「純真」的學習本質,我常從補校獲得不同的觀點,轉化成新的教材教法拿到日校去實驗,然後以日校的教學記錄出現,如:「消化酵素+太白粉變麥芽糖」、「消失的小人」都是在補校產生雛形,才變成日校的教材!現在日校沒課了、正好來寫補校的課堂風景!
血型的遺傳很難教?!
當很多老師說:遺傳很難教、學生總是不會算血型遺傳時,我總是想:大家認為該教給學生的遺傳學是什麼?血型遺傳有那麼難嗎?我的補校學生一節課(40分)就可以學會啊。很多人會覺得:怎麼可能?所以這次在補校上血型遺傳特地照幾張照片來寫個記錄!
前一堂課的結尾是後一堂課的導入
補校學生學血型的絕對優勢是:動機,尤其是新住民們,她們對自己的小孩會是什麼血型,或為什麼孩子的血型和爸爸或媽媽不同?有強烈想要了解的動機,所以每年的「血型是如何決定的」都是在學生要求之下開始的,但其實學生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被我前一堂課撒下的餌所吸引的:上血型遺傳之前的一節課我會先上血型概說:不同血型的血到底哪裡不同?學生從個性、顏色、濃稠度… 一路猜(日校生常常第一個答案就說---基因不同,真是太沒想像力!) ,然後我出場告訴他們---看不出來唷! 以前的人是因為輸錯血造成死亡才開始意識到:血是有不同的型的!至於為什麼不同血型不能互相輸血?我可是連抗原、抗體都講了喔,當學生說:「原來O型最慷慨可以捐血給任何血型這句話不對啊」時,那種學到新知識的快樂神情,比日間學生考100分更令我高興!然後....總會有學生問:為什麼有的人會有A抗原有的人會有B抗原?如果他們不問,老師就得耍點小心機,引誘他們提問,然後我就會說:那是由基因決定的喔!!
關於血型遺傳,我的教學步驟是:
基因怎麼決定血型呢?我的教學步驟是:
1、可以製造A抗原的叫做A基因、可以製造B抗原的叫做B基因、不能製造抗原的叫做O基因(我會說O就是零,沒有的意思)!
2、人一定有兩個基因,因為爸爸會給一半、媽媽會給一半(這在他們上生殖看"愛的奇蹟"影片時,我會定格說明)、所以你身上的基因可能是AA、BB、AB、AO、BO、OO(不用老師講完,他們其實會推出來的)。
3、男生產生精子、女生產生卵子時,只能帶一半的基因(這也是愛的奇蹟的內容),所以AA的人產生的精子(卵子)是A(我會強調是一個A)、BB的人產生的精子(卵子)是一個B, AB的人產生的精子(卵子)是一個A或一個B(強調:或)...依此類推。
4、棋盤格(1)(我沒說這名詞而且只畫縱軸、橫軸)---橫的空位放精子,如果有"或"(如: 一個A或一個O)就要用一條線把他們隔開,因為一格只能有一個精子(一個基因),縱軸放卵子......
5、棋盤格(2)---下面的格子就是後代,要拿一個精子、拿一個卵子...完成了!!看看孩子是什麼血型!
這樣老師的戲就完了!然後每個學生搶著問:我是X型我老公是Y型那我的小孩.....,我就說:大家一起來寫寫看吧!老師幫你們看對不對!所以....是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喔!
障礙其實存在遺傳學知識之外
在遺傳(或一般教學)上學生會碰到的困難,其實不一定是這個單元的知識概念難度,而是其它因素阻礙了學習,如:
1. 沒有座標觀念---我請他們上台寫棋盤格時發現---原來他們沒有座標觀念,所以某一座標點是由橫軸、縱軸決定這樣簡單的事,變成他們在做棋盤格決定子代基因時的困擾。我發現這個問題之後,修正說法重講一次他們就會了!日間的孩子也許也有這個困擾呢!
2. 生活經驗和語言理解---在補校常碰到的情況是:我講的話他們聽不懂,可是也說不出哪裡不會,這時問題八成出在---語言的理解。我的做法是下去看哪個學生會了,指定她去教另一個學生,他們用越南話八啦叭啦一下就懂了!而台灣的老人家們也會用可以溝通的台語互教,效果不比我教的差!生活經驗和語言真是學習的種要工具!我覺得多數學生之所以學不會某個單元,很可能也是和生活經驗不足、語言文字理解力差有關係,教學要和生活經驗結合,講他們聽得懂的話才能幫助他們!
等位基因?顯性、隱性?不管它也沒事的!
看過我上面的教學記錄,生物老師一定會說---阿...那個不是兩個基因,應該是一對等位基因、基因型不能寫AO啦....,我知道---上面的教學在生物學上有許多"錯誤",但這種錯誤種要嗎?是「會自己算出小孩可能的血型」重要?還是會背「等位基因有3個型式」、「一個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決定」、「A、B是共顯性」....比較重要?不懂等位基因、顯性、隱性會妨礙他們學習血型遺傳嗎?到底在「遺傳」這個主題,哪些是一般公民該具有的素養?如果我們只教基本素養而不是糾結「等位基因」、「基因」的差異,遺傳學會變得很好教、很容易學啊!其它單元也是!我們會不會因為一些細節而遺失了真正重要的核心?
教學的起承轉合
算完血型遺傳後,學生(一個阿嬤喔)問:
我先生A型,我O型,我的小孩都A型,那他們以後會不會生出O型的小孩阿?
你看看!她問的就是孟德爾面對雜交後的第一子代時想到的事啊!!!
還有人問:
老師,我聽說有人是RH型.....
看吧!多深入而重要的問題!下一單元就上這個了!每一單元的結束(合)都留下下一單元的導入(起)問題!才能引發學生一直想學習的動機啊!這就是教學的起承轉合阿!
後記
1.在導入時我問了一個問題---「子女的血型是不是要和父母一樣?」,多數學生都說---最少會和爸爸或媽媽的其中一個相同(不可能不像爸爸也不像媽媽),有個學生說:可以都不同!我家是媽媽AB型、爸爸O型、小孩是A型和B型...,另一個學生說:那也不能證明,因為搞不好爸爸是A型.....,我說:這是男生才要擔心的事,OO是女生,她當然可以確認孩子的爸爸是誰啊....語畢,我和學生相視大笑!這是只有在補校才會出現的對話吧!
2.學生上台寫棋盤格時,發現有學生自己會用紅色,藍色來區別精子,卵子ㄟ!!因為她在教另一個學生時,發現這樣可以講得比較清楚!~!比老師還厲害,學起來!!
31 三月, 2015 15:50
跨科?
因緣際會下我和鄭志鵬老師參與一個課程研發的計畫,主要任務是開發能展現12年國教以素養為導向的模組,「素養」是什麼?我自動簡化成「素養」、「能力」、「態度」,這些對我不算新東西,因為從30多年前入行就知道教學要兼顧「知識」、「情意」、「技能」,而且我在和老師們共備時也一直強調「知識」、「情意」、「技能」(不管用什麼名詞,但本質是相同的)。但這次被賦予一個新的任務:希望是跨科的課程!跨科!!
科學知識來自對自然現象的探討,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無論自然現象或生活中的問題都是不分科的,所以科學不分科這是事實,美國、日本的中小學科學採合科教學這也是事實,但在台灣不要說合科,即使只是「跨科」都遭到「被判出局」的命運(想起九貫之初膽敢在國一課程溶入地科及粒子概念的光復、牛頓、國教院版自然科教科書….),所以這次又說要跨科,感覺是艱難的任務呢!但明知應該做而且之前也努力過了,難道就「知難而退」?就再努力一次了!
主題式的跨科
「跨科」是什麼?浮現在腦中的是:找一個主題,用跨科的素材來呈現,如:主題是「熱」,內容包括熱的傳播、熱和溫度…(理化科素材) 、生物的熱量來源、體溫調節…(生物科素材)、溫室效應、全球暖化…(地球科學科素材)等。不過,這樣感覺是為跨科而跨科,重點還是在教分科的知識概念啊!只要是以「學科知識概念」為主,就很難開創新局!
原來還有所謂的跨科概念!!
我在這裡要介紹的是「跨科核心概念」,這也是這次我參加這個模組開發計畫才學到的東西,大部分是我們去讀了NGSS的跨科概念內容(這裡)得到的心得,發現---自然科的各分科其實可以由幾個核心概念貫穿,連結的。
美國NGSS的「跨科核心概念」包含「模式」、「因果關係」、「尺度、比例和數量關係」、「系統和系統模型」、「能量與物質」、「結構和功能」及「穩定和變化關係」。以我們這次選定的「穩定和變化關係」為例,其主要概念包括---
1、變動與平衡具有週期性、動態平衡與回饋控制等特性。
2、物質世界從微觀(如溶解度)到巨觀(如全球溫度.大氣成分)都有變動與穩定的交替現象。
3、生物世界從微觀(如細胞內的代謝作用)到巨觀(如生物演化)都有變動與穩定的交替現象。
(當然還有其他的,但目前我們只想選這三點來設計課程)
從跨科核心概念出發
我們以上面所列的三個「穩定和變動」核心概念去設計課程,以全球暖化議題作素材,設計了一些教學活動,目前「粗稿」(真的是粗搞)完成兩個單元,其知識概念分別如下(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不在本文討論):
單元一:從二氧化碳看穩定與變化(2節)
1、 知道週期性的變動為一種平衡(以二氧化碳和全球氣溫的變化為例)
2、 知道全球溫度、大氣成分等現象在短時間和長時間內的變動情形。
單元二:地球熱量的收支平衡(2節)
1、 知道物質世界從微觀(如溶解度)到巨觀(如全球溫度.大氣成分)都有變動
與穩定的交替現象。
2、 知道變動與平衡具有動態平衡的特性
3、 了解溫室效應的成因與影響
也就是說這兩個單元中,主要的知識概念學習是「穩定和變動」的特性,與學科知識概念有關的,只有「了解溫室效應的成因與影響」這一點。這是不是有點不一樣?我們想把學科知識概念留給各學科去教,而跨科核心概念即探究能力、科學態度才是我們得重點。
這次參與課程研發對我而言「打破、歸零、全新出發」的歷程---打破舊觀念、舊習慣的過程很辛苦,花很多時間去研讀、討論、聽演講,然後才免強弄懂「跨科核心概念」。我想---如果連我們這樣一直在嚐試教學改變、有機會接觸到最核心作法和理念的老師,在面臨新課程時都要如此掙扎,那一般現場老師的反應就可想而知了!正式課綱出來後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老師們不瞭解新課綱的理念,而抗拒、排斥、批評!所以如何傳達理念和提供務實可行的作法,就成為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了!
我想---與其等到所有課程都發展好了,才拿來跟老師說明、勉強老師接受,不如在研發階段就把不成熟、可以改進的東西拿出來和大家討論:
如果有老師願意試教,請告訴我或鄭志鵬老師(小P),我們會再提供簡報.叫學示例等資料,希望能收集大家的經驗與智慧,把這件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把這麼不成熟的東西拿出來其實我很徬徨,不過.....就做吧!!這也是打破自己的一環! 打破自己!很累!但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有全新出發!
18 三月, 2015 22:08
12年國教自然科新課題
因為12年國教,自然科面臨一些改變,1、課程時間變少了,國中從4節變為3節,高一生物科只有2學分(物理、化學、地科都是),2、從國小直到高中一年級(10年級)都算是基本教育,課程內容是要整體、連貫的。加上12年國教課綱以是「知識」、「能力」、「態度」並重的「素養」為目標,因為這些原因所以自然科課程內容勢必得大幅調整,藉著這個機會我也重新審視生物教學的取捨(真諷刺,都退休了才在審視教學)!!
國中生物教學中不該漏掉遺傳
關於遺傳---在國中老師教學經驗中很多人將它列為「難敎」、科教專家也分析說它牽涉到較多抽象思考,對大多還處在具體操作期的七年級生而言有點太難、日本等理科合科教學的國家也將遺傳放在8或9年級…種種跡象顯示:遺傳似乎應該移到10年級!但怎麼移?全部移到高一嗎?阿簡說:國中生其實已經有生殖能力了,我們是否應該在國中時讓學生在生殖、遺傳方面有較完整的認識?至少知道為什麼會像爸爸或媽媽?父母的基因會如何影響子代?也就是我們認為國中生物教學中不該漏掉遺傳這一塊!
國中遺傳敎什麼?
那麼國中可以敎遺傳對學生會太難嗎?該敎些什麼呢? 「基因」 、「染色體」、「機率」太難,那如果不敎「基因」 、「染色體」、「機率」有辦法敎遺傳嗎?我突然想起我在補校教學根本沒敎「基因」、「染色體」,學生也不懂細胞分裂、減數分裂,但是他們都可以學會算自己和丈夫(或太太)會生出什麼血型的小孩、知道生男生女不應該怪任何一方、知道什麼情況要做產前檢查、遺傳諮詢...等! 我不講等位基因、同源染色體、顯性、隱性這些名詞,只是用代號敎他們去認識遺傳現象和遺傳疾病(我認為這是現代公民該有的素養),他們都可以學得很好啊!所以認識遺傳現象和遺傳疾病應該是國中可以學的內容吧!至於古典遺傳學(孟德爾的遺傳法則)---如果我們以科學史、生物學研究方法的角度切入應該是很不錯的,而嚴謹的分離律、自由組合律…就拜託高中端了!
後來我去看了日本的國中生物科內容,真的也不謀而合喔!所以這應該是可行的調整方向吧?
教學資源---
1.這是nhk for school 有關遺傳(9年級)的內容,其實....不多吧!比我們簡單些喔!
http://www.nhk.or.jp/rika/dcontent/full_index.html?unitDir=17093000
2. 這是jst有關遺傳情報(遺傳物質,基因染色體)的內容,屬於國中的只有一個---核-染色體-DNA這個資源,內容比我們七年級敎的要簡單些喔!!其餘的都是給高中生物二(相當於選修生物)用的,資源非常多而且很深入!!!
http://rikanet2.jst.go.jp/contents/cp0400/contents/start_contents.html
3. 這是jst有關胚胎發育的影片,是給高中生物用的!
http://rikanet2.jst.go.jp/contents/cp0440/start.html
4. 這是jst基因轉殖植物的內容,也是給高中生物用的!
http://rikanet2.jst.go.jp/contents/cp0090a/start.html
5. 這是jst有關生殖遺傳(生命的延續)的統整資源,也是給高中生物用的!
http://rikanet2.jst.go.jp/contents/cp0090b/contents/top_frame.html
6. 這是jst有關從基因到蛋白質的影片,也是給高中生物用的!
http://rikanet2.jst.go.jp/contents/cp0410/start.html
7. 這是我自己使用的第二章遺傳資料 (第二章遺傳),裡面有些jst的遺傳影片其實是高中用的,國中老師參考即可啊!!(要下載要快喔)
03 三月, 2015 16:10
旅遊時你是否也會扛回的「戰利品」?
前幾天和張文華老師的團隊去拜訪林如章老師,談日本理科教學情形及教師社群的運作,收獲非常多。如章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國外(尤其是日本)的教學資源及試題網站,其中任一網站,隨便逛逛就可以撈到一堆寶,使教學與評量大翻轉(一定要跟翻轉沾上邊就對了)。
其實這些網站---尤其是NHK FOR SCHOOL(這裡),早在去年(喔…是前年了)老師帶我們輔導團去訪日時,就曾很詳細的介紹、示範給我們看過,當時我們也有”如獲至寶”的感覺,回來後也分享這個連結給大家,然後…就沒下文了!!!這情形讓我想起:很多人去旅遊時,常不惜行李超重也要扛回一堆「戰利品」,然後…堆在倉庫中成為庫存品!
我們缺的從來不是「教學資源」,而是運用資源的能力!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共備不應只作「精美案例分享」、「資源分享」、「教具展示」…的原因,因為我們從不缺這些資源啊!任何一單元,只要你上網去找,至少可以找到10個精彩絕倫的教法(阿簡生物筆記中同一單元至少有3種不同教法吧),事實上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精神在「蒐集教學資源」,原因不在找不到資源而是資源多到讓你找不完,好不容易找完了,也就沒時間、沒力氣去用這些資源了!要翻轉教學,我們缺的從來不是「教學資源」,而是運用資源的能力!
「勸敗」之外,更要創新使用方法
如果共備不是在找「教學資源」,那麼共備到底要做什麼?讓我以麵包機為例:如果我們的目標是--作出營養、好吃、健康的麵包,我們可以從發麵、揉麵...做起,但那真是太難了,多數人會做不好甚至放棄,還好現在有各種「麵包機」,所以我們可以根據麵包機的價格、大小、好用度…等選購麵包機。當大家都買了麵包機之後,擁有同一廠牌麵包機的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實作成果,開發新食譜…然後我們做的麵包越來越好…。共備當然要先找到好用的麵包機、勸敗,但共備的重點是勸敗之後的新食譜創新、研發!然而,在研發與創新食譜之前,一定要先確定:學生需要什麼樣的麵包、我們的預算是多少!
NHK FOR SCHOOL 就是一台設計精良的日系麵包機,台灣老師能不能用這台麵包機為我們的孩子做出營養、好吃、健康的麵包呢?讓我們一起來期待!
以下是我從NHK FOR SCHOOL中擷取的有關細胞分裂、植物的生殖 的影片,尚未發揮「使用說明」的功能(找個時間來錄使用說明好了),不過是零件介紹罷了,目標是---吸引高手來認養、開發新食譜!
NHK FOR SCHOOL資源整裡
細胞分裂----
(竟然沒有減數分裂!!!不曉得放在哪裡?大家幫忙找一找)
1. 植物細胞分裂(體細胞分裂)顯微活細胞攝影和圖示對照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1485_00000
2.動物細胞分裂(蠑螈)顯微活細胞攝影和圖示對照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1486_00000
3. 細胞分裂與染色体,(以海膽的受精卵分裂為觀察對象)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1550_00000
4.介紹染色體的動畫---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1487_00000
5.根的生長---生長點的細胞分裂(在根上做記號的方法很神奇,有誰知道那是怎麼做的?),我上細胞分裂就是用根尖細胞分裂圖讓學生熟悉染色體的樣子及變化!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1484_00000
6.蠑螈的受精卵發育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1532_00000
7.斑馬魚的受精卵發育.生殖行為的播放清單---這是台師大呂國棟教授團隊做的教材,很棒喔!!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rRpwU0yJA0tKl8TpF-WN-QtDe7dTW_4H
8.這裡面(資料夾)也有一些…..
植物的有性生殖---
日本的生物科植物學的比例比台灣高很多,內容也比台灣深入,值得參考:
1. 從花的構造/傳粉/受精到果實種子的發育....很完整!!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3234_00000
2. 日本很重視"在地"教材喔,而且和社會科結合---幾乎所有教材最後都有連結---生物產業!!!如這個介紹福島縣的小黃瓜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2160_00000
3. 風媒花蟲媒花---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1558_00000
4. 單性花---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0404_00000
5.受粉與否的差別---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0407_00000
6."米"是怎麼來的?看了就知道為什麼說----胚乳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1037_00000
7.朝顏花(牽牛花)的一生---種子萌發-成長-開花-結果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300001_00000
8.每天吃米但你知道稻子是怎麼授粉的嗎?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2531_00000
9.蘋果花的授粉---這個素材在上生殖的時候你會拿來怎麼使用呢? http://www2.nhk.or.jp/school/movie/clip.cgi?das_id=D0005401328_00000
30 元月, 2015 19:03
吳大膽的台南行
昨天到台南市鹽水國中擔任一場研習的講師,去之前有點擔憂---因為1.這是我第一次走入「南部」的學校,擔心是不是有「南北差異」?我習慣的北部學校分享模式,不知南部的接受度如何?2.這場研習有「校長指定」的意味,本來是輔導團研習但是鹽水國中方校長希望把研習辦在他們學校,「方便」學校老師參加,對鹽水國中的老師而言是「被指定」參加,可以預期會有些抗拒或反彈。3.議定的主題是---共同備課及分組合作學習,在參加者科別不同的情況下,「共同備課」的實做其實不太容易進行,而分組合作學習---一般一個學校只有一個領域,少數幾個老師在做,其他老師應該沒有急迫的需求,而已參加者又都已參加過研習或請亮點教師來諮詢過了,所以研習的內容和方式有點傷腦筋。 後來我想:校長會爭取把研習辦在他們學校,應該是想引進不同的想法做法去刺激一下老師吧,所以我比較大的功能是去「點火」,所以前半段我的設定是和老師討論:為什麼要改變?
到底要翻什麼?
然後討論到底要翻什麼?這部分是我到每一場去講,都講差不多的概念(只有換圖),我覺得要翻轉的是老師的「認知」,尤其是在:一、老師的價值,二、「學習進度」與「教學進度」,三、教師的角色 三方面的認知要有轉變。
“Open”to “ Refocus”---打掉重練的概念
最後談到怎麼翻?我借用清大林秀豪教授演說所提的概念---“Open”to “ Refocus”---打掉重練的概念。挑戰老師:敢不敢打掉「成績的魂結與進度的鎖鍊」,能不能嚐試去練「Less & More」功法---「少教一點記憶、背誦之類的知識,讓學生多一點體驗、多一點嚐試,多一點實做、多一點展現…」
神一般的隊友,讓你成為越學越精的學人精
哈…鋪了一串梗,其實到這裡才和主題---共同備課搭上邊。為什麼要共同備課?因為有神一般的隊友,能讓你成為越學越精的學人精!每個老師都是另一個老師神一般的隊友啊!
體驗「不讓你睡」教學法---主客跑台遊學分享
由我講的部分就到這裡,然後就來實做啦!其實不是講師偷懶想少講一點,而是要實踐「Less is More」理念,而且直接讓所有老師來體驗一下合作學習。這次採用「不讓你睡」教學法---主客跑台遊學分享。依現場老師數分為6組,以3組為一跑台群組(這樣只要跑兩次台,時間較好控制),一開始討論10分鐘+跑一台需要6分鐘(主人分享2分鐘+客人分享2分鐘+互相質詢2分鐘=6分鐘),兩台共需12分鐘,跑完台後各組公開總結報告2分鐘(2*6=12分鐘),外加說明換場…等大約45分鐘完成!
題目設定是成敗的關鍵
和翻敎學習一樣,讓學生自主的討論,討論題目的設定是成敗的關鍵!這次我設定了5個題目---
1 、新學期在教材教法上我想打掉哪些舊習慣,嚐試哪些新方法?
2 、在班級經營、家長溝通上,我想打掉哪些舊習慣,嚐試哪些新方法?
3 、我希望學校營造哪些舞台,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和自信?
4 、我願意參加學校現有的00活動或計畫(專案...),我可以做到…
5、我希望學校行政提供哪些資源.協助老師共備?
最後老師們選了1.2.3題,我覺得這些題目的設定算是成功的,因為老師們都願意侃侃而談,而且我聽到一些很有意思的點子舆做法!
從討論看學校文化
研習結束後感謝方校長親自送我去高鐵站,在車上校長說:鹽水國中的老師很優秀,但是較少有機會到外面研習,所以想藉外來的講師注入一些不同的想法、做法(就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概念),校長問:據你觀察,老師們翻轉的可能性如何?我跟校長說---老師們對學校、學生很了解,也有很多想法,很願意改變,也有老師已經在做改變了,如果行政能多支持、協助他們,這是一群很有能量的教師團隊!回來後我再回顧一遍,發現其實他們的潛力不只如此,因為我在現場看到他們的教師間的互動是很和諧的,尤其每組的帶頭者幾乎都是相對資深的老師,我總覺得:從資深老師在校內的地位與受到的尊重,就能看出一個學校的過去與未來。資深老師在校內扮演著關鍵角色,一來資深老師經驗豐富,更有實力去做翻轉,更懂得如何refocus,翻轉的效能高。二來如果資深老師能帶頭做,後輩自然不好意思原地不動,全校動起來的可能性才高。鹽水國中的資深老師確實有長者風範!
*本來不想公開演講簡報,一來因為有些圖片怕有智產權問題,二來…一些梗都曝光了下次出去講相同內容又得重新備課,但是反過來想,這未嘗不是逼自己去找新點子的動力,就獻醜了!!
29 十二月, 2014 11:27
「幫學生剪輯卡啦OK比賽影片是很快樂、很有意義的事」,這是剪輯卡啦OK比賽影片的心聲,我在上一篇說了「快樂」的原因(這裡),這篇要來探討「有意義的事」。
補校是個很特別的教育場所,很多局外人認為---在補校當老師是很輕鬆的事,因為---不會有家長來亂、學生又很尊敬老師、沒進度壓力、沒升學、考試壓力…,其實真的是這樣嗎?
補校學生「不必」找家長來理論…
也許因為我們常炫耀補校學生對老師的好,讓很多人以為補校學生都無條件尊敬老師,其實,補校學生都是見過世面的大人,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更知道可以要求什麼,如果老師的教學不符他們的需求,他們不必發動家長來抗議,而是直接就可以代表自己提出訴求了!你覺得面對「學生家長」和面對「自己就是家長的學生」哪個更困難呢?在補校,能獲得學生的尊敬,不是因為你是老師而是因為你值得尊敬!
「教學進度」和「學習進度」
補校的確沒進度壓力,這意味著你不必照著課本上,相反的,也就是你必須自己決定「該教些什麼」?身為老師,你覺得「照著課本上」和「自己決定教什麼」哪一件比較困難呢?我帶大家了解一下補校課程(其實幾乎和日校一樣,只是上課時數較少) ,及其上課內容:
補校的學科課程大概分為二大類:一是工具類科、一是綜合應用類科:
1.工具類科---「國語」、「英語」、「電腦」、「數學」四科是工具性質的科目,其中「國語」、「英語」、「電腦」三科是學生最主動積極想學的科目,因為這三個科目實用,是他們自學(看書、看報…)的工具,也幫助他們和現代科技接軌。補校國語、英語的重點在讀(唸)、寫而不是文法、作者之類的知識,而電腦課則是從開機、輸入到資料的上傳、下載,影片、照片的處理等。這三科的內容都和日校的課程有很大的差異,老師要怎麼拿捏教學的分量與難度,讓學生願意學、學得會,這是老師的難題。而「數學」課,在補校生而言她的工具功能只限於計算---算會錢、利息、股票、房地產…等,其他內容完全是無用的知識,所以對老師是更大的挑戰。
2.綜合應用類科---自然與社會屬於應用的科目,對他們來說不是那麼必要,比如他們自知絕對成不了科學家,也不必考高分,那他們為什麼需要學科學?要學什麼樣的科學?我常跟他們說:如果你不懂呼吸作用的原理、機制,可能不夠有學問但不會影響你的生命,但不懂科學方法、不會科學思考,有可能會被騙甚至會要命的,比如:奶粉加鹽導致嬰兒死亡事件(這裡),就是嬰兒的父母不懂科學方法的後果,如果嬰兒的父母懂科學方法,平時有觀察的習慣,就會發現小孩在喝了牛奶後會哭鬧、拉肚子....就要去做假設:牛奶可能有問題,只要去試喝一下牛奶(求證)就會發現問題的癥結了,嬰兒也就不會白白喪命!而面對生活情境中的事件,如:電台的成藥或健康食品廣告時,如果不懂得去想「這件事的證據在哪裡?」、「這些數據是怎麼得到得?」…不懂得質疑、求證,就會被廣告所騙,花錢又傷身。所以科學要教你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科學方法)與思考判斷的能力!這就是我設定的補校自然科教學重點和目標,其實就是科學素養(雖然沒列入核心概念)不是嗎?我相信社會科的教學目標也是以能力和態度為主的。
補校沒人要求要把課本的內容「教完」,但是我們要求自己要教會學生基本能力,也就是我們沒有「教學進度」的壓力,取而代之的是「學習進度」壓力! 「教學進度」與「學習進度」何者壓力更大?何者更重要?
沒升學壓力等於沒有尚方寶劍
補校的確沒有考試成績和升學的壓力,因為他們的高中職大多選夜間部就讀(偶而有志在日校的學生我們曾透過管道安排到日校旁聽),大部分是以在校成績申請的!我們的在校成績,以出席率和學習態度及多元評量表現為主,「紙筆測驗」佔分很低,就算紙筆測驗也多以問答、開書考的方式進行,所以說沒考試、成績壓力!問題是:考試和成績到底是誰的壓力?「沒考試」會使老師更輕鬆嗎?那為什麼會考佔分變少後,老師不是高興而是擔憂呢?因為考試是老師的尚方寶劍,成績是老師的緊箍咒,有這兩個法寶不怕學生不就範!沒有考試、成績來威逼學生之後,老師要用什麼方式來誘導學生學習呢?這個多數老師現在才要對的問題其實是補校老師的必修課。
教材---貼近學生的需要,教法---老師不要講太多
補校在這方面是很用心的,我們用教材教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教材要貼近學生的需要,學生想學什麼我們就教什麼?比如國中生物課從沒心律調整器、動脈支架、心肌梗塞…等列入教材,但這些是補校的學生在「循環系統」這單元最有興趣、最想了解的內容,所以在補校,「循環路徑」不是重點,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才是!
而在教法上,傳統的講述就像催眠曲,所以補校多以學生的實作、多媒體導入的方式取代教師的講述,如:自然科的食用生物學(如豬心觀察、學生解說後進行烹調)、各種疾病手術的教學影片等,都很能吸引學生投入,也在吃喝玩樂中學到了知識。
給學生舞台
補校另一類課程是體育、藝文(休閒即卡拉OK教唱)等活動課程,這些課的難度更高:學生工作一天已經夠累了,體育課還要做操、跑步、打球?很多學生家裡都有卡拉OK設備,唱得比老師還多,我們若只放卡帶讓她們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嗎?所以活動課程必須讓學生有努力挑戰的目標,我們的方式是---體育課教健身操、有氧舞蹈...等,而且必須負責在畢業典禮表演;而休閒課的成果展示則是---卡拉OK比賽。畢業典禮表演與卡拉OK比賽看起來像是他們的學習任務,也是壓力,但其實也是給學生舞台,當我們用心打造了舞台,才能吸引學生為上台而努力學習,而上台帶來的成就感也激勵學生更深入持續的學習。
能讓這麼多學生喜歡學習、學得這麼好…
看著卡拉OK比賽、語文競賽、畢業典禮表演等活動,活動前學生的努力、比賽時的慎重,比賽後將這些紀錄和親朋好友分享的喜悅與成就,總是覺得---能讓這麼多學生喜歡學習、學得這麼好,在補校教學真是一件美好、幸福的事阿!只是不禁在想:什麼時候日校的教學也能有這樣的風景?
28 十二月, 2014 11:51
剛剛把103年復興國中補校卡拉OK比賽的45段影片(也就是有45組參賽者、45首歌曲)剪輯好並上傳,分享到臉書「宜蘭縣復興國中補校同學會社」社團,說真的剪這些影片花了滿多時間,也看到快「脫窗」了,但卻是很快樂、很有意義的事!(影片的播放清單在此 英日語組 國語組 台語組 團體組 )
快樂---因為透過影片再次感受到最美的造型、最有感情的歌聲、最認真的投入。
最美的造型---比賽前一週學生就紛紛在討論當天要做何打扮了,從髮型、化妝、服裝、鞋襪甚至配件(帽子、項鍊、捧花.....)無不考慮再三,呈現在舞台上的可能是:嫁女兒或娶媳婦時所穿的禮服、特地租來的服裝、有濃濃家鄉味的越南傳統服,也有人穿上曾經被讚美或自己最喜歡的一套衣服,或根據歌詞做打扮,如:唱原住民風歌曲者搭配原住民服裝和動作、唱日本歌穿和服…同學間還會互相出主意或支援配件;看著平時穿著簡單、樸素甚至有點「俗」的他們(多數是從工作場合直接趕來上課的),精心打扮的出現在舞台上,雖然沒有名牌也不夠時尚,但是那份用心和慎重的態度,任誰都會覺得這是最美的造型。
最有感情的歌聲---每一屆的卡拉OK比賽總會有「驚艷」:也許是歌聲特別輕柔、高昂或雄厚、也許是唱腔特別有韻味---尤其是不經意流露的「滄桑」、也許是在原該老練成熟者的身上顯露的天真、靦腆或嬌羞、也許…就是那種盡心盡力、自得其樂的唱法吧。 或許你聽到的是拖拍、走調...,但我看到的是他們如何克服緊張、如何在眼看就要跟不上節拍時「撥亂反正」、如何發揮敬業精神完成演唱。不是那麼完美的演唱更顯出素人歌聲裡求善、求美的感情! 常常覺得歌聲就是他們的心聲,演譯著他們的故事。
最認真的投入---卡啦ok比賽不過就是個學期中的例行比賽,獲勝者不過是在週會時獲頒獎狀及小小的獎品,但學生們的投入與成就,讓我忍不住想多做點事,為他們的付出留下紀錄!我們來看看學生的努力:
克服上台的恐懼---補校的學生大多是平凡的小人物,沒幾個有機會拿麥克風上台,所以上台前緊張到高血壓、拉肚子的事常發生,但是他們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自己終於敢站上台,這樣的勇氣與學習態度真的遠遠勝過多數的人(包括身為教師的你我)!
克服語言的隔閡---補校有許多新住民學生,唱國語歌時要一字一字矯正咬字發音,唱台語歌時更要對照字幕把原來就不熟悉的「中文」轉換為台語,這真是艱難的任務!但他們做到了,聽他們唱台語歌的發音與韻味,讓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都自嘆不如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69357269791018/permalink/838242279569178/
而英語歌對進補校才學ABC的阿公阿嬤而言,字幕就像無字天書,連串的歌詞及特別的發音常讓他們笑說像在「趕火車」或「會咬到舌頭」,但是他們還是用注音和一遍遍重複聽,硬是背下來了!我常想---我有大學程度,都還沒能流暢的唱完一首英語歌呢!但補校學生在短短一年內就能上台唱「外國歌」,真是勇於挑戰而且成果豐碩阿!
放下自我、融入群體---說起來補校的學生有很多都是「獨霸一方」的角色---也許是家中權威的長者或是事業有成的主管或老闆…通常他們都很有「主見」,有時難免擇善固執得堅持己見,但是在補校,尤其在卡拉OK這類團體活動中,每個人都回歸到初學者的心態,放下身段,虛心聆聽老師和同學的意見。卡拉OK正式比賽的前一週有「試唱」,補校教務處會把視唱的影片交給學生,學生會看影片不斷檢視自己的優缺點,同學也會提出建議,根據這些意見不斷練習---有些人還會到校外的卡啦ok店去練唱,不斷改進!如果你有參與他們的試唱,一定會驚訝的發現視唱與正式比賽短短一週內學生的成長與改變,這才是有效學習,也是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15 十二月, 2014 23:08
擔任助理小老師也是要分享講義的
這是12/13擔任「全國國中科學教師探究教學知能研習(宜蘭場)」的助理小老師所用的簡報,這個研習在北中南各區已經辦了很多場,依其他場次的規劃,助理老師只負責約20分鐘的實務經驗分享,然後在學員實做時適時互動(實在不敢說是指導),所以我想只要分享一個例子就好吧?不過研習前一天,段曉林教授說要讓我和揮鈺老師(另一位助理老師)各分享一小時,我在當晚修改完成這份簡報,決定---多備一些實例,把各案例的教學記錄做成ORCODE,有時間就多講一些,若時間不足就當參考資料好了!後來果然時間不足所以分享出來供有興趣的老師參考!
PISA與「探究教學」
這個研習是延續前兩年的科學素養新式評量研習而來的,應該是為2015年的PISA測驗而預做準備,所以我簡報開頭以PISA測驗為主,我想傳達的是:
想在PISA測驗有好成績,不是靠”做練習題”可以達到的,要真正從教學做起,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判斷及探究的能力與興趣。而教育部此時強調「探究教學」也不只是為了要提高PISA成績,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國民的科學素養啊!
從「專題研究」到融入課堂教學
復興國中曾以「科學探究」為彈性課程,也以「專題研究」為課程主軸申請了資優方案,在這前後進10年的時間中,我看到這個課程帶給學生的成長,也看到參與這個課程的教師的蛻變,所以我總是很想把這些美好的經驗傳達給大家,希望藉由經驗分享來鼓勵大家勇敢嚐試。
但我們也知道「專題研究」、「科展」模式的科學探究,對絕大多數的學生、老師都是太難的,所以這幾年我們的分享改以「融入式」的探究教學為主,分享一些在課堂中就能做、與現有課程結合、不影響進度與成績的探究教學經驗,希望老師嚐試做一些改變,讓課堂更有探究的精神與實做!
沒有花招的研習
這樣的研習沒有響亮的口號、沒有明星級講師(雖然段教授是探究教學專家但並沒有星星的光芒),參加的人不多,但也許更能穩紮穩打的協助老師在教學上做改變吧!在熱鬧、熱血的自主研習之外,這些默默的、一步一腳印的老師們更讓我感動阿!
還有一場探究教學研習報你知:
還有一場也是以「探究能力」為主軸,並結合「線上互動教學」的研習報給大家知道喔
CWISE 網路科學探究式課程教師研習工作坊(東區)
為因應即將啟動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研究團隊針對國中階段自然科的課程,設計了一系列線上互動式課程。我們的課程建置在 CWISE(Collaborative 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 平台(http://cwise.nccu.edu.tw):
包含了生物、理化和地球科學三門學科。課程內容融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並運用動畫、模擬等多媒體活潑呈現。透過老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小組討論,我們期望未來參與的學生透過這一系列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對科學知識能深入理解,逐漸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還能讓他們對科學充滿更多的好奇心。
教師研習規劃:
為了推廣 CWISE 網路科學探究式學習課程,並使自然科教師更為了解 CWISE 平台以及課程內容,我們將辦理工作坊協助教師經由一系列的研習活動來了解課程。
本次研習主題包含:
(1) CWISE 平台介紹,(2) 課程研發與教學策略分享,(3) 分科課程簡介與
體驗。詳細工作坊內容與時間請參閱下方時間表。
時間:104 年 01 月 17 日(六),8:00~17:30
地點:國立花蓮高商 資訊館二樓 會議室
花蓮市中山路 418 號
對象:全國國、高中 自然科教師(歡迎有興趣之實習教師或職前教師共同參與)
報名方式:請於線上報名系統填寫相關資料,網址:http://goo.gl/PSN2jn(無須研習實數者只需於此報名即可)
報名費用:免費
研習時數:本活動提供參與教師研習時數。
(1) 一場研習共核發 7.5 小時研習時數。
(2) 請同時於「全國在職教師進修網」上報名。
https://inservice.edu.tw/script/CourseView.aspx?CourseId=1647609
06 十一月, 2014 20:55
我們都在學新課程設計
有鑒於9年一貫時教學目標雖然不再以「知識的累積」而是以「能力的培養」為導向,但因教材教法並沒有相對的改變,使「能力」的培養成了空中樓閣,這次針對12年國教新課綱的「素養---知識、能力、態度」導向,國教院這邊在很困難的情境下,啟動了「教材與教學模組研發」計畫,研發素養導向課程的教材教法,希望能對新課綱公布後,教科書的內容與架構,甚至教學模式、方法能提供一些方向與參考資料。而我忝為計畫裡的一個「產出者」---教材的設計、編寫者,在不斷摸索、不斷嚐試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自己需要「打掉重練」---去除以往經驗的束縛,從零開始,全新出發!這對一個頗有教學經驗的老鳥而言真是一場災難!但也可能是脫胎換骨的機會!
計畫主持人的黃茂在教授大概有看到我們的迷網和掙扎,特別給我們安排了一次研習,是由清大物理系教授林秀豪教授來分享他的開放式課程(OCW)「主題式架構普物課程」的做法與理念。
從外面紅回來的無奈
當天林教授以他去Slovenia領取ACE獎的報告簡報精簡版和我們分享。在大學,課程的改革或教學方法的精進,似乎比不上論文點數重要,所以3年前林教授提出「Thermal and Statistical Physics」這樣在教法及評量方式都很「翻轉」的課程時,並沒有受到重視,甚至在得了國際大獎時,校方也沒通知他,第二年他又開了「普通物理學」,這門課仍然受到系裡的質疑,要求他招收外系而非物理系學生,我想應該是覺得這樣的課程與教學方式只能去「娛樂」外系學生但不能「毒害」物理系精英,因為物理系需要更專精、更厲害、更嚴謹的課程。沒想到第二年又得獎了(這是世界級大獎),現在總算不必去說服系裡的課程委員會,已經可以對物理系開課了!
這讓我有很深的感觸---在台灣、尤其在教育界(也許全世界、各領域都一樣),要取得內部支持是最難的,往往要先在外面取得肯定,從外面紅回來,才有機會在內部發揮影響力。很多在做教學改變的老師,在自己校內是找不到知音的,更得不到賞識(當然也就沒支援),但只要你的貨色夠好,世界上一定存在著識貨者!
OPEN ---「打掉重練」的概念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Open to Refocus,什麼是Open?為什麼要Open?老師認為要做新改革之前要把就有的東西先放掉、歸零,以空的狀態廣泛接受各方意見,讓新的東西進來,才能找出新的做法,就像修改文章其實比重寫更累而且不會有新觀點出來,這是一種打掉重練的概念。
關於課綱、教學,我們其實一直在「打掉重練」和「微調」之間擺盪, 12年國教自然領域課綱(其他領域甚至總綱也是如此)的訂定是:以9年一貫領綱及高中職課領綱為參考版去修改、調整,於是出現各科在時數、年段的爭執、妥協,其實這樣不太可能產生「新」領綱,打掉重練的做法是:各科不要管時數、不要考慮師資、排課…等困難,單純從培養「國民基本素養」一定要有、必不可少的內容去思考,才會是真正的12年國教新領綱!但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其實九年一貫課綱是更接近「打掉重練」的做法,當時自然領域課綱教材內容只以主題、次主題呈現而不分科…,只是九貫後來被判定為失敗(有哪一次教改被為是成功的?),這次12年國教課綱就傾向「不要變太多」,所以應該很難有新的東西出現吧!
在做教學改變時也有類似情形:每次任何一個政策要推行時(如合作學習、差異化教學...),大家第一個想的一定是:進度怎麼辦?考試怎麼辦?秩序....這類舊問題,這樣很難有新教學境界出現!只有當我們能把進度、考試、秩序…這些非教育本質的東西放掉、歸零之後,才有辦法讓新的東西進來吧?
Refocus---堅持、務實的執行
放空歸零,讓新的東西進來只是開始,後續需要有配套作法才能達成目標。比如林教授在規畫思考普物課程時在想:學物理最重要的是記那些公式、定律嗎?物理是那麼艱深、困難的東西嗎?他覺得:發現問題(問問題)、解決問題、溝通表達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且科學和生活密切關聯的、是不分科的…,這些都是他open、接納各方看法,思考後的結果,於是他把課程改為10個大問題,在課堂上不斷鼓勵學生提問、思考,以生活中的例子來告訴學生---物理是可以用的,以生物題材來講物理學,讓大家看到---科學是不分科的…,同時在評量上也做了極大的改變…這些是他Refocus的做法,其實是需要很高的專業與很多的付出才能做到的,所以Refocus比open更重要、更難。另外林教授的講義---手寫式筆記,也是一大特色,而且我很認同教學生寫筆記(大學教授還要教學生寫筆記實在也是台灣教育奇蹟啊!),下次有空來專寫一篇吧!
以評量這件事來說吧:換了提問式的教法,當然不能再用選擇題計算題之類的評量,林教授採用開書考,後來其他教授也有採用開書考的,才知道其實開書考並不是「出5個題目」這麼簡單。我自己去年在推「非選題」時就發現,選擇題考法不只制約了學生,連老師也被制約了,光是---開放式問答題佔15%左右這樣的小改變,都要費一番功夫呢!可見open後的Refocus有多困難!所以有人在open之後忍受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或紛至沓來的難題而改弦易轍,也有人在open之後堅持己見、一意孤行,失去改變的原意…這種改革往往是災難!
teach less 、 learn more---被誤解的教學聖經
teach less、 learn more可能是所有老師都朗朗上口的口號,也被很多老師拿來做為學生自學的理論依據,但是老師說:其實這是被誤翻譯或誤解了,因為原意並不像我們說的:「老師教少一點,學生才會學多一點」,而是「少教一點記憶、背誦之類的知識,讓學生多學一點生活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是這樣個意思…我沒速記能力)!原來如此----後面這說法我更喜歡!
當教學錄影只有教學...
因為聽了演講,於是我去聽了老師的線上課程---普物第4講 How to describe a dynamical system?(陸續聽其他單元,看能不能救救我的菜物理),突然發現我自己以前一直排斥錄教學影帶的原因了:不論是均一或可汗的教學影帶都是「小單元(10分鐘以內)」、「沒有學生」…純粹的教學,但是ocw是把正式上課的課程和講義等上線,所以你看到的是清大教學現場的上課過程,有學生的提問互動、老師的突槌等,我喜歡後者的模式,原來我排斥的是沒有互動的教學錄影!(普物一)
關於教學錄影,阿簡錄過非常多,有一次他寫了教學記錄(這裡),阿簡說:
錄那些課程影片,也給了我啟發哪。我錄完了上冊六章扣掉實驗的部份,這些課程是一學期的生物課所上的,約是60節45小時,假設實驗課用去1/3吧,那就還剩下30小時的教室課。結果我全部錄了幾小時哩?合計只有5小時而已。
我當時曾寫下這段回應(感謝阿簡的記錄我才找得到我寫過的話):
影片會很"短"---5小時就把一學期的課講完,這其實不奇怪,因為影片是總結,是老師消化後的"菁華",就像一整章的內容,老師可以用一頁的重點整理呈現出來一樣!那課堂上60節45小時難道都在講廢話?其實也不是---因為我們要用很多提問,比喻...等過程來引起學生學習的熱忱,解開他們的迷思,還要兼顧很多概念之外的學習如:情意啊,批判性思考等!這些在影片中是不容易做到的(應該也沒特別去做吧)!
當教學錄影只有教學時,其實是少了什麼吧! 林教授的教學錄影中有很多他的人生分享,比如有天上課他精神不好,他跟學生說:因為太太生病了…然後講了半節課有關人生最幸福的事,講了---找到願意共度一生的人是多重要的事.....這些和物理不太有關但卻會影響學生一生的事,這才是我心目中的教學!老師說:如果你覺得這些話浪費了時間,那看錄影帶時可以在這個部分快轉....,但根據分析:學生是在物理專業的某部分快轉了(因為他已經會了),在老師分享人生經歷的時候,反而是倒帶重複聽的(我自己就是)!甚至有人集結這些非物理的內容成「豪語錄」,可見得學生和我一樣喜歡這種有情緒、有廢話、浪費時間的教學錄影!
如果我是阿簡的學生...
阿簡在這學期進行了以教學錄影為主的個別化教學,還寫了萬言書「莫名其妙的個別化教學」,他是個很有覺察力、很會自省的老師,他說:
我之所以會取名叫做「莫名其妙的個別化教學模式」,就是我認為還有許多要解決的問題。不然我一定會給它取個響噹噹的名字啊。我作到了一些以前作不到的東西,但同時也放下了一些以前會作的東西。
至於到底放下了哪些東西?我記得有一次他曾在噗浪說---實施翻轉教室(影片教學)後感覺有點失落,當時他沒明說失落了什麼,也許自己也搞不清楚吧!但我想如果讓現在8年級的學生(那時比較少影片教學,老師講述的比較多)回來接受現在一年級的上課方式,他們應該可以分辨得出差別吧!
ipad中的老師多了效率,但少了溫度---要是我聽過老師分享他對生物學的熱愛,對自然之美的讚嘆,我不會滿足於老師只是幫我把課本的知識講得很清楚、很容易懂!
新課綱標榜素養,素養可是包含知識、能力、態度的,教學改變別捨本逐末啊!
21 十月, 2014 16:47
前天(10/19)參加分組合作學習成功案例分享,邀請函說:每位分享者只有20分鐘分享,10分鐘交流,分享內容應包含:1.分組合作學習計畫已實施多久?2. 如何設計教學單元?3. 使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後,學生之改變與成效4. 實例分享之照片與影片。20分鐘分享還規定這麼多,這是我以前一直不願意去分享的原因之一,不過既然答應了,只好盡量符合規定去鋪陳,做出的簡報如附檔。
我選擇分享的案例是:不讓你睡教學法,這個我教學次數最少 (只有暑輔8節X2班)的案例:因為雖然我只用它上了16節,但是介紹這個教法的紀錄(這篇)短短不到3個月有9786次點閱,有許多老師參考這個方法在自己班上實施、而且從他們分享的作品來看,他們的成效比我更好!所以這是臉書上所有老師的成功案例分享(阿簡老師、水月老師、莞如老師、淵文老師、玲莉老師、…)。
其實整個17頁投影片中,做法的部分只要參考部落格的說明就可以了(這篇),我真正想分享的是心得的部分:
一、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合作學習對很多老師是新的教學模式,但「合作學習計畫」有執行進度和成效的壓力,所以會要求老師在一兩次的研習之後就要投入合作學習,又為了要消除老師的害怕和疑慮,就用「選擇一、兩個你拿手的單元來試就好」的說法來安撫老師,然後實際情況就變成---有些學校只有在「亮點教師到校服務」時才做一節的合作學習(好一點的可能做個幾節)。我覺得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只做幾節課根本無法掌握一個新的教(學)模式的精髓,頭幾節課,老師的指導總是手忙腳亂,學生也還不習慣和別人合作,無法試出合作學習的真味!若因此而得到「合作學習根本不可行…」的結論,那就太可惜了!我建議老師最好以「一次段考」的期程來進行合作學習,讓師生有較完整的時間來揣摩、適應新的教學模式,畢竟成長是需要時間的!而且「一次段考」的期程之後正好有「段考」來做檢驗,那時再來分析利弊得失,決定存廢。
之所以會特別提出這點,是因為看到很多老師在主動或被迫的情形下試了很多教學法,有的人在一兩次嘗試之後很快的否定了它、有的人在碰到困難時開始怪學生素質不好、學習動機薄弱...、也有老師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而充滿挫折感…我想提醒老師:因為我們老師也是初學者,做不好、有挫折是正常的,只要隨時檢視、修正,假以時日(最少一次段考吧),會像「講述法」一樣,變成你拿手的項目。
二、要有挑替的眼光
這點我在很多研習的場合講過,以下就是節錄自我在凱旋國中和南安國中備課研習的研習紀錄(這裡):
最近教育自主研習風起雲湧,教學門派如雨後春筍,又是「學習共同體」,又是「翻轉教室」、又是「學思達」…,很多老師看在眼裡其實心裡很焦躁、很沮喪,因為覺得自己完全無法跟上這些神人的腳步。
我在兩個學校都說: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的變而心急,甚至沮喪、懷疑自己。就像統計說的----經常看臉書的人不快樂,因為臉書上都是曬恩愛、炫幸福的,看了會以為自己過得不如人!老師也一樣,看別人如火如荼的在創新改變,會以為自己太弱了!但是,教學、班經都是要一步一步做,日積月累的,不是立竿見影,一下子就看出成果的!而且教育要因人而異,這個人包括「老師」和「學生」,老師的特質不同,適合的教學法當然也不同,學生的背景不同要用的教材教法當然也是不同的!別人做得很好的教材、教法在你的教室中無法得到相同的效果,那不表示你不好,只是表示這個辦法不適合你和你的學生,你需要創造出最適合你的教室的教法!
我覺得太強調「見賢思齊」,反而讓老師習得無助感!我建議:當我們看到很棒的教法,最好的做法是「見不賢而內自省」---找出那個教法中不適合我的教室的部分,想辦法改變它,變成適合你的學生的教法,這樣你就能「有所本」而又「有所創新」,創造出屬於你的教學法!!
在這教育改革「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其實一點都不缺「成功案例」,老師需要的不是「見賢思齊」的行動力,而是「見不賢」的挑剔眼光!
當家長針對進度成績提出質疑…
這次分享,同一場地有自然和社會兩個領域的老師,但討論的問題並沒有領域的差別,其中有些比較技術性的問題我在當場作回答,但有一個觀念性的問題我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問:因為做合作學習(活化教學),可是家長只看成績,一直去行政那邊反映「老師的進度趕不上」,「沒考試」,「成績下降」....老師要怎麼辦?
我覺得這裡面牽涉到幾個層面:1.如何檢核教學成效2.如何面對家長的質疑
一、如何檢核教學成效?
教學成效不外乎認知(知識)、情意(態度)、技能(能力)的達成情形,傳統教學以知識為主,而活化教學則希望兼顧態度與技能,比如:合作學習的教學,希望能培養學生與人合作、共好的態度,也能培養表達、論證等能力。但是當評量還沒改變時,知識(而且是紙筆測驗)的評量仍是家長甚至學校其他同事最重視的指標,無論你做什麼教學改變,老師必須以「維持成績的正常水準」來自我檢核,只有成績維持正常狀態了,老師才有立場去說服自己、說服家長---這個教法對學生是有利的,它除了學到知識,還多學了…。「活化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如果活化教學的結果是讓學生成績掉一大截,學生未蒙其利反倒先受其害,那我們何必放棄經多年辛苦鍛鍊的傳統教學法呢(我們花那麼多時間,練那麼久,才這麼會講述,為什麼現在要翻?)?
當然,評量的方法及內容是否符合教學目標?這是更根本的問題(所以有多元評量、標準評量),是另一個需要深入討論的主題。
二、如何面對家長的質疑?
多數老師很不習慣或不擅長或不喜歡和家長打交道,面對家長的質疑往往第一個反應是「不受尊重」、「家長干擾專業」,而很積極在做教學改變的老師更有「家長觀念不改變....」、「受到家長制肘…」的感嘆。
我想和老師溝通的是:老師不要有「我在做教學改變、教學翻轉了,家長為何不配合....」的想法,因為不是你做翻轉,家長就有義務買單!「教學成效」才能說服家長買單!
面對家長的質疑,如果你的「教學成效」良好(成績維持不太離譜),但家長對教法有意見,老師不必覺得不受尊重,家長只是不瞭解這個教法的深層意義,老師要用專業去說明、說服家長,為自己的教育理念辯護!我也有被家長投訴的經驗,我會直接跟導師說----我自己去和家長解釋,因為課是我在上,我最知道為何要這樣做,由我自己去講效果最好。我的經驗是:當你直接、誠意面對家長時,多數家長是能接受老師的說詞的,而且把自己的教學過程、理念說清楚也是老師的專業之一,不是嗎?至於不講理的家長---這是每個行業都會碰到的吧,賣東西怕會碰到"奧客",空姐也會碰到恐龍乘客....其實不必放大恐龍家長的影響!!
「強制」是壓力也是助力
「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是近年少見的強勢計畫,因為它是動用教育部的力量規定各校至少要有一領域參加的,而且要受訓(工作坊)、要交一堆的成果報告。對於這樣的計畫各校都有微詞(敢怒不敢言),我自己也被一些規定搞到很不耐煩,但是,不得不承認「強迫規定」還是有它的意義與成效。
我看到很多學校因為要符合規定,不得不去做合作學習,但也因為這樣才跨出教學改變的第一步:而由於這個計畫有搭配有「亮點教師到校諮詢服務」、「跨校觀課、議課」等措施,參與的老師有機會觀摩和請教別人,無形中也帶動教師間的交流,加速老師的成長。
反觀,如果不是強制而是由老師自己熱血參加,老師是要承擔更多壓力的,如:有很多自主參與研習、自己在校內進行翻轉、活化教學的老師表示:他們感到很孤單,因為自己在做教學改變時找不到同伴可商量、面對家長質疑時,行政不會替j我出面、要出去觀課還要自己調課…。但「合作學習計畫」是學校業務,老師參與這個計畫是幫助學校、配合學校,所以「行政業務」可以由學校出面統籌,如政策、理念的說明、觀課時調代課安排、教師成長研習...等,老師只要做好教學的改變即可,這樣老師是相對輕鬆的!所以從這個面向來看,「強制」是助力!
近來台灣教學現場有非常多的老師自主研習,互相分享,這些老師以犧牲奉獻的精神和行動,促進教育的改革,其用心及成效實在令人佩服!但是我總覺得教育的改革不能只靠某些人的犧牲奉獻,所謂「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犧牲奉獻也是只宜律己不宜律人」,如果有一個好的制度,讓所有人都達到基本標準,才能達持全面性的改革,所以有時「強制」是必要之惡吧!
30 六月, 2014 06:19
日校的畢業典禮
當老師後,從一年級帶到三年級畢業的班級有6屆,在畢業典禮時,其他班級或老師哭得唏哩嘩啦,但我真的沒哭過!!為什麼?因為從他們進來就知道3年後6月的某一天要送他們畢業!雖然捨不得但知道他們都有更遠的路要走,送學生畢業就像嫁女兒一樣---捨不得但很欣慰、充滿了祝福!!!
補校的畢業典禮是豐收的慶典
在補校就不一樣了,畢業對他們而言是「難能可貴的」!我們每年用盡各種管道招收進來的新生,能順利畢業的大概不到1/3吧,而能3年就畢業的更是稀少,很多人是念了很多年才畢業的(比如今年的畢業生張桂鳳,在復興念了9年才拿到畢業證書)!我看過好多學生因健康因素、家庭因素、經濟因素....而無法持續來上課!更看到很多學生克服萬難來上學,終於拿到畢業證書。所以補校的畢業典禮是決心、毅力和運氣換來的,畢業典禮是慶典、是得來不易的就重要成就!!!
![]() |
和媽媽一起表演! |
但如果看到我們學生的表現,除了考試成績之外,無論是表達能力、學習的熱忱與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共好助人的精神等,哪一項不是超標的表現,而且從無到有到精進都是在我們老師的「調教」下做到的喔!我覺得補校完全達成了12年國教「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目標,及「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的理念。補校其實是最值得投資、最有價值的教育模式之一啊!
畢業典禮(進場,致詞,頒獎)影片播放清單
畢業典禮(表演節目)影片播放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