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六月, 2016 20:03
19 六月, 2016 20:03
11 四月, 2016 19:32
11 四月, 2016 19:22
19 八月, 2015 21:12
19 八月, 2015 21:09
13 八月, 2015 19:54
「國中學歷的台灣囝仔創「海綿道路」吸引30多國目光…」、「這項由彰化囝仔所研發出的專利工法,不僅獲得國際眾多發明大獎的肯定,也讓30多個國家願意捧著錢把這項技術帶回去建造,可惜的是台灣受限在採購法,無法把標案承包給獨家廠商…. 」…這這全台瘋傳的報導出現在臉書很多次了,我一直沒細看,直到今天這篇報導(這裡)說: 台北的停車場會呼吸!台灣子弟發明的「生態工法」陸續上路….我才仔細看一下,發現有些說法似乎怪怪的,所以又找了幾篇來參考,看了這篇後更不解了,我想--我不是海綿腦無法來者不具全部吸收!!!雖然也許只是物理白癡的我想不透大道理,但還是提出來請教大家:
一、文章中的疑問(紅字是我的問題)
藉由塑膠導管將地表雨水導入硬鋪面下的混凝土透水層(混凝土應是不透水層),再進入土壤碎石層(汐止的海綿道路聽說挖近一公尺深---一公尺深!!!那原來土中的微生物的棲地不就被完全破壞了?)而儲存於其中,而不會流入旁邊的水溝,使水資源能夠完全的回收,達蓄水的效果(若要像汐止那個工程,能回收雨水至蓄水池,應該要先在透水層之下鋪不透水布 ,不過這樣等於把水完全攔截進入蓄水池,這樣下層土壤會缺水阿,而且整個鋪面工程等於架在吸滿水的碎石層上,若大雨時整個工程等於浮在水面上?不會有”流失”的問題嗎?蓄水池的水不會溢出來嗎?)。而鋪設過的土地因有滲水和蒸發功能,便能散熱降低溫室效應,…..。
二圖解中的疑問---這張圖有很多我完全無法理解的地方(好啦….我承認我物理很爛) 如空氣對流就是我想不通的地方:
圖中右邊的管子內表示空氣和水一起進入碎石層---這應該是指下雨時雨水把溶於水中的部分空氣帶入地底,而左邊的圓柱空氣向外擴散(?),這就有點難理解了---蒸發的應該是水蒸汽,恩…好吧,氧氣二氧化碳也會跑出去…但地底下溫度較低,水會一直蒸發出去嗎(很深喔,將進一公尺ㄟ)?就算會,此時所有孔都是在蒸發往外,也就是右邊的孔是在下雨時的情況,是進水孔,左邊的孔是在天晴時的情況,是出(水蒸氣)氣孔,無法在同一時間有些孔進氣,有些孔出氣,這樣也可以叫空氣對流?
三、影片解說(影片)中的問題
影片從3:15開始---(台大大氣教授柳中明)「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車子排放二氧化碳進到這樣的海綿鋪面之下,鋪面之下的生態系統就會把污染物質整個抓起來,像二氧化碳大概就捕抓70%,不會進到我們空氣裡面,當然下面的生態系統因為有二氧化碳,當他的營養物質,他們也就蓬勃發展... 」,這不是記者說的喔 ,是台大教授說的,但很多地方很怪,不是嗎?「車子排放二氧化碳進到這樣的海綿鋪面之下…」---二氧化碳為什麼會進到鋪面之下?只因為你留的那些小孔?那氧氣會進去嗎?氮氣會進去嗎? 至於「二氧化碳大概就捕抓70%...」---就不知道是怎麼算出來的了!「下面的生態系統因為有二氧化碳當他的營養物質…」---完全不懂地底下到底有什麼生物是以二氧化碳當營養物質的??
四、我自己的疑問---
那些預留的孔會不會被泥沙淤積??被樹葉堵住(這次颱風很多人家裡都收受水管堵賽帶來的災害所苦)?還有目前到底哪些國家?地區大規模鋪設?效果如何?造價如何?
請大家幫忙解答了!!!
19 七月, 2015 20:50
這次賽E趴2對我而言是最"微妙”的一次研習經驗---從請到陳文典老師重出江湖(雖然只有早上時段)到我莫名其妙成為講師 到結束後的小小餐廳的晚餐,無不充滿驚奇!!!
(真正的大師---陳文典老師,賽e趴的所有老師都直接.間接受陳文典老師感化的)
賽E趴的機緣
應該是兩年前吧?宣安提出---創立一個「科學教師社群」的宏願,我一直敲邊鼓說---上阿、上阿,因為雖然那時生物趴辣客、BIOTOP、科學同好會.....等社群已很蓬勃,但都是「分科」的,所以一個跨科的科學社群是很值得期待的。就因為愛搖旗吶喊所以成為賽E趴(這裡)的10寇之一。
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主題---論證式探究
賽E趴2在籌畫時,因手邊同時有很多事在進行,所以一整個擺爛,完全聽由宣安安排,結果很幸運的我和林莞如老師同一組,主題訂為---論證式的探究教學。說起論證教學,對我而言應該說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學模式:自覺一直有在做,因為科學不就是根據證據說話嗎?但也等於沒做過---我不知道論證法的理論、模式,也從來沒有把"論證"當成一種方法、模式來教學生,但是因為莞如老師是專家,BIOTOP團隊也有很好的教案、教學經驗,我心想---沒關係,天塌下來有莞如頂著,我等手邊工作空一點時再來「惡補」,趁機來試試把論證的教學寫入正在發展的模組中。所以賽E趴2、B組「論證式的探究教學」完全是莞如老師在忙,我充其量只是幫忙遞茶水的書僮.
莞如老師的規劃是---以BIOTOP團隊發展的國光石化之論證教學(這裡)為例,介紹論證式探究的教學,並請大觀國中黃雲清老師、馮宜欣老師分享他們設計並教學的「核四建不建論證教學」及「生質能源開發案公聽會」!
我所知道的論證
我說過我不知道論證的理論、派別等,不過不代表我完全不懂論證,因為論證其實一直在科學中、日常生活中發生,比如:當我問---你為什麼來參加賽E趴,如果你回答---因為賽E趴很好(所以我來參加),這是沒有論證的,因為你只提出了理由(因為賽E趴很好),而沒有提出證據(哪些證據可以證明賽E趴很好),如果你說:「因為賽E趴這次的內容有課堂中的探究、論證式探究.....都是我需要加強的,而且很多科學老師會來參加可以一起討論、而且我覺得這對我的教學會有幫助,我很喜歡,所以我來參加」,這樣你就在做論證了!!!因為你的話中包含了「主張(或結論)」、「理由」和「證據」!
社會(環境)議題論證能力與教學
參不參加賽E趴可以論證,建不建核四、國光石化、生質能源工廠...更可以、更應該論證!!就因為我們的教學中缺少論證能力的培養,所以每次社會出了"爭論議題"時,我們的人民只會用提出「我反對」或「我贊成」的主張,完全不管也不會去分析「證據」!! 我想我們需要有課程去教導學生論證的能力,如---了解有足夠的證據支持的主張是比較合理的、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主張、如何傾聽、了解別人的主張、當別人意見和我們不同時要如何去"辯論","說明"...等,而這次的莞如老師準備的正好就是這樣的課程設計,所以我其實是去學習的.
社會議題論證教學的難題
在分享中,馮老師(生質能那組)提到---學生一面倒的"反對"生質能源工廠的設置,老師分析原因覺得可能是因為老師所給的文本偏向"反對"(或說持反對立場的文本設計得比較好.量也比較大)造成的;而核四那組則發現,同一份資料在台電和環保人士的解讀下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結論;三組共同的點是:陳述意見(或辯論)時,都有持相反意見的學生很"激烈爭論"的情形出現。
其實前兩點---學生易受文本左右、學生沒有能力判斷證據的正確性,我在閱讀莞如老師的簡報與教案資料時(莞如老師在完成簡報後先寄給我看、加上之前我已看過國光石化的教學設計及紀錄),在心中就已有這個疑慮,所以在聽完分享後也提出來討論(真是如昌宏所說:我是造反的書僮,不做事又專門找碴,感謝莞如老師的心胸,給我一個不必擔心被誤會或得罪人、能就事論事的討論氛圍)。
社會議題論證教學的價值
我會提出這些問題,並不表示因為這些問題,所以不該以社會議題做為論證式教學的題材,相反的我覺得這正是以社會議題做為論證式教學的題材的價值!
如果我們在學校不教孩子如何收集正、反方意見,如何判斷證據的可信度...那麼這些孩子出社會後就會像現在的大人一樣,只會用情緒性字眼表達贊成或反對,不會講理由更不會看證據!只是我想建議老師:在執行課程後可能需教導學生---將來碰到問題時要多了解正、反方證據、若證據所涉及的知識太艱深,超過你的理解能力,就要聽聽專家的說法(可惜目前台灣缺少的正是值得信任的專家或對專家的信任感)等,如果我們經常給予這樣的論證練習,我們的社會才可能成為講理的社會。
感謝莞如老師提供的教學實例,正好彌補我們在教學中嚴重缺失的一環!很具有參考價值呢!
27 六月, 2015 12:25
來自科教大師的觀課邀請
接到員山國中吳宏達老師的觀課邀請,我們在線上先做了初步討論,宏達老師自謙是合作學習生手,但我早知他是各種教學法的專家,有很多值得學習的,所以我建議觀課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按他原來慣用的方式進行,我先去觀課,討論看看是否需融入哪些合作學習策略,這樣的建議其實是我對宏達老師的V圖教學很有興趣,想藉機請教V圖在「論證」的應用!宏達老師說:那第一次觀課我想嘗試「非實做」的課程…。
第一次觀討論
結果第一次觀課,我看到的是老師帶領的、不是動手做的PBL教學(很接近啦,但真實教學中其實很難界定使用何種教學法),課後討論有幾個重點:
1、 宏達老師的教學中,「不符合」合作學習策略的點包括:(1)沒有任務或角色分配、(2)沒有競爭獎勵策略…等(我也沒做這些…):但其實他的學生在解題、重點討論時都很投入而且很自然的合作,我想這已是無招勝有招了,不必特意再為合作學習而做什麼改變.
2、 合作學習最好能從校內老師的合作做起,所以建議藉「亮點教師到校觀課」的名義邀請校內其他老師一起來觀課,我會藉議課機會提供老師一些合作學習的實務做法,希望讓其他老師有機會認識合作學習及活化教學(學校其他自然科教師皆擔任行政,平實無法出外參加研習)。
3、 「沒有實做的探究」執行難度很高,在短短一節課內不易用來發揮「示範」,「遊說」其他老師試用的功能,建議下次選用「實做」的課。
第二次觀課---5E學習環的示範
大師果然是大師,第二次觀課前拿到教案(融合學習單)發現是採5E學習環教學模式,而且以實做為主,也邀請了校內的其他3為自然科老師一起觀課、議課,這真是太棒了!
以下是宏達老師的教案,其中「寫一寫、畫一畫」是給學生當筆記學習單的(這種把教案和學習單放在同一章的方是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許也可以討論看看可行性),我把它當成觀課註解(所以下圖中的這欄是我寫的觀課說明)。而5E學習環包括:「投入(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精緻化(Elaboration)→評鑑(Evaluation)」等五階段,這節課中尚未進行到精緻化和評鑑,會在下節課進行(約需30分鐘)。
可樂會在水管中產生氣泡,這對”液體在水管中上升(被往上吸)是有利還是不利?老師原先的預測是不利(因氣泡會使水柱的拉力中斷)但結果卻是加速?這可能有哪些原因呢?這就是宏達老師引導學生找科展題材的方式!!
觀課心得
1. 學生非常投入,每一個都會參與實驗.討論,在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有發展出自己的作法以解決問題。
2. 在閱讀教案及說課時我曾提出---幾個探索、體驗觀察的活動(如拉開書.吸盤…等)時,皆未提醒學生應觀察的重點,是否會造成學生「未注意活動重點」的結果?宏達大師說---這是以學生已有"壓力”相關先備知識為背景設計的活動,所以要讓學生在"體驗"中,蒐集相關資訊,歸納出結論。要檢核的是學生是否能將已知的知識應用在新情境上,提出解釋...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兩次的探索活動之後確實能將結果和壓力相關知識連結,果真只有了解自己學生的老師才能設計出合適的活動!
3. 以"水管"吸飲這個活動非常能引起學生興趣,在過程中學生也發展出一些辦法以求順利吸到飲料(如將吸管繞呈弧度避免在吸者換氣時管中飲料下降...),不過學生似乎無法從活動中歸納出「原理」,來解釋這個現象,下一節課教師將如何進行5E中的「精緻化」,是很有挑戰性的。
4. 宏達老師長期讓學生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學生很習慣動手做,如每組都有一個自製的電風扇,就是以前做能源科技實驗的成品!這班學生在思考、表達上也有很好的表現,可見平常的探究教學頗有成效!
如果說硬要挑毛病的話....我覺得教室有點亂、沒那麼確實檢視學生寫學習單是稍為可以挑剔的。
議課心得
很高興有校內老師的參與
永達和淑貞老師因為擔任行政工作、已經有許久未參與研習了,觀課之後他們都對「實作」在引導學生興趣的功能很肯定,對於班上有些成績不算太好的學生(小校的好處之一是….每個老師都認識每個學生),在理化課能如此投入、自在的表達很有興趣!他們也覺得應該多一些讓學生操作探究的機會,雖然還是有「進度」的壓力,但都表示想要嘗試改變!我想...種子是播下去了,會不會發芽就看造化了!!但很高興促成這次的觀課議課,希望他能變成校內共備的契機!
25 六月, 2015 13:42
又到了暑期輔導備課時間了!!!又接到老師詢問「暑輔有什麼比較好的方式? 」的訊息,所以就來寫這篇作回覆了:以下提供兩個我自己教學的模式:
一、不讓你睡教學法
(一)、簡報---這篇也用在我期末出去作合作學習諮詢的場合,提供給老師參考(大概因為時效性吧?很多老師有興趣)
(二)、教學紀錄---(去年的發想與紀錄,有作法的說明)
2.暑期輔導之不讓你睡教學法(後記) (這篇有其他老師的紀錄)
「暑期輔導之不讓你睡教學法(後記)」這篇單篇文章在”科學與教育講台”這個平台的點閱率超過萬次,若加上其他平台(如:月鈴的講台)上的點閱數,我想可能有近2萬人次看過,以生物這種小眾科目的教學紀錄能有破萬的點閱者,實在令我這種小咖”作者”受寵若驚!有很多老師試過而且修改部分作法,其成效遠超過我,所以我想:「不讓你睡教學法」應該是「很容易入門」、「可塑性很強」的教法,所以再次毛遂自薦提供大家參考!!!
但是其實也不是每個老師或或每班學生都適合這個教法,如:如果你的班從未做過分組、合作的事,那麼學生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調整,或老師是新帶這個班級、對學生不熟悉,那這個方法也不太好操作!所以很多情況下可能還是回歸傳統的由老師來講述統整複習的方式會較好掌握進度和成效!
二、傳統講述之講義篇(分為重點整理及考題練習)
有鑒於「做考題、講解」的傳統暑輔方式總是造成「師生交相累」的下場,我的暑輔課幾乎「不考試」;而由於每個學校安排的生物科暑輔課時數不同,所以我也不用坊間的講義(進度根本配不來啊),所以我的方法是「自編講義」(平常的課我不編講義、而是訓練學生自己寫筆記,經過生物課一年的培訓,學生在「寫筆記」、「整理重點」上可是很有成就的!),講義有兩大部分---一是重點整理(全部是填充或圖) ,二是考題(歷屆基測題和段考題),課堂內老師和學生一起寫講義上的重點整理,課後學生自行練習講義上的考題。由於我們學校的暑輔生物科安排是8節課必須至少上完第一冊(開學模擬考範圍),所以我的講義編成8回,暑假大概上4-5回(3節課上完兩回),剩下三回開學後上完(開學後只有5節課)!用自編講義而不用房間編的講義有另一個好處---不會有學生忘了帶講義(因為我是當場發啊),若使用統一的課本或講義,學生總是會有"忘了帶”的現象,惹得老師很火而且那兩節課就浪費了(我通常要求一次排兩堂比較好運用)。
我的講義在這裡 http://k12cc.tw/?link=317dyjbu6J
(考題沒更新,但到處都找得到,教用版是有答案的---其實是叫學生輸入的,只到第四回吧?我懶得寫....)
另外我也有把他做成心智圖模式,教室有投影設備的老師也可以用,可代替版書!(也只寫了四回.....後來覺得我自己不需要就懶得弄了.....)
以上資料提供大家參考!!你一定可以變出更好的!!
第一回http://mindomo.ilc.edu.tw/view.htm?m=963661eee84943d285c46cfaff199503
第二回http://mindomo.ilc.edu.tw/view.htm?m=5b61ae75aedc42668fd592d67aac05fa
第三回http://mindomo.ilc.edu.tw/view.htm?m=cbf0773b61cb4acb9a1d75ae7f253397
第四回http://mindomo.ilc.edu.tw/view.htm?m=56e825515a1b4c86b8fb990798701384
31 五月, 2015 17:33
從好緊張到好自在
5/27受壯圍國中邀請進行合作學習觀課,授課老師是黃嘉如老師。這是我第二次觀嘉如老師的課,記得去年(還是前年?)第一次去觀課時,先到嘉如老師辦公室等候,辦公室老師告訴我: 嘉如老師超緊張,已經忙了好幾天....,而這次,穎臻組長跟我聯絡時說:嘉如說因為是月鈴老師來觀課,所以他自願被觀課…,這中間的變化顯示嘉如老師對我的信任,但更深層的意義是:嘉如老師對教學的自信!
觀課結束後我不禁豎起大拇指按讚,我要求穎臻組長可否給我這節課的錄影檔,我想寫一篇紀錄供其他老師參考,嘉如老師竟然說:你終於肯幫我寫觀課記錄了…哈,原來有老師在意我寫的觀課紀錄,那我真的要認真寫了!
教學流程及觀課說明
這是嘉如老師教案中的教學活動流程,備註是我的觀課說明
魔鬼藏在細節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出這堂課的厲害、精彩之處?我來說說令我豎起大拇指的「細節」:
1、時間掌控---與教案上的差距在5分鐘之內,這種以學生的討論發表為主的教學,時間掌控能這麼精準,非常難得!
2、老師講解時間不超過10分鐘---除了”聚焦”時做簡要的定義說明,及主持發表時穿插幾句確認學生用詞意義的問題外,老師整堂課都「惜字如金」,沒有多說話。學生在發表時,老師並沒有用「詰問」或「提醒」等方式去主導學生思路,學生能很完整的發表他們討論的結果。
3、學習任務設計活潑、難易適中,能激起學生興趣,也引導學生合作技巧----
其實合作技巧要怎麼教?絕對不是專門設計一個活動去教”合作”,而是在"學習活動"中要設計讓學生合作的任務,這點嘉如老師做得非常好,值得大家學習,我看到的活動設計如下:
(1)搶答---題目簡單適合炒熱氣氛、激起「競爭」氣氛,而為了和別組競爭所以組內要合作,一開始上課就讓大家自動合作、很投入而且有成就感(都答對了)!
(2) 動動腦分類看看(幫生物找個家)---因為卡片張數多、多數為學生認識的動物,學生根據舊經驗也可以進行分類,所以沒有學生閒著,所有人都主動進行分類的任務,其中有些卡片上的生物是學生較不熟悉的,此時可以查課本或討論,製造學生間互動合作的機會。
(3)一起對答案---有效率又能確認學生都確實做對了,有爭議(擺放的類別不同)的卡片則抽出放在大黑板,而不直接解答,作為下一活動待解決的問題,為下一活動埋下動機和挑戰的問題。
(4)供學生自學的"討論重點"---「四.任務分配,討論報告內容」以四個重點明確指出討論重點(即等一下要報告的內容),讓學生在討論時能聚焦,而其中1.2題是擷取重點(查課本即可)的能力;第3點---“特別的生物”除了資料搜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發揮想像創造力,決定用哪些關鍵字,去找出其他同學會有興趣的題材,使這一項報告成為學生最有興趣、報告內容最多元的題目;第4點---提問和反提問是精隨:我聽到學生在準備時說---來不及出題了,沒關係,就臨機應變阿!! 這題的確是要考驗學生統整的能力,只有在融會貫通後才能提出問題考別人阿!這算是學共的JUMP階段了! 提問、反提問的設計也讓學生會更專注的聽和講,老師不必一直喊---同學安靜、注意聽!
這樣「拼圖」更好玩、更有效
拼圖法是合作學習中一個很常被使用的策略,嘉如老師這次的「任務分配,討論報告內容」採用的就是拼圖法(一組負責一個類別的生物),但是它更簡單---使用課本內容所以不必另外準備"分組的教材",更安全---萬一別組報告不完全、有錯誤或你自己沒聽清楚,只要對照課本即可補足;而「上台報告」時提問、反提問的設計,可以讓各組學習時的錯誤或疑問被凸顯出來,而讓老師有機會補充、修改或糾正,這是確保內容正確性很重要的一環!比如這次在報告過程中,負責兩生類的那組於提問時提出「是不是所有兩棲類都是兩生類?」,其他組的學生就提出「什麼兩棲類?和兩生類有什麼不同?」...然後一堆討論(所以拖了時間),從這裡老師就看出來學生對這兩個名詞還有不了解的地分,所以會在下節課補充!也有學生提出「蝙蝠為何要倒掛?」...等有趣的問題,這些都可以做為回加進階學期或者下堂課老師的補充教材,使學習更廣、更有趣!
從搖滾到鄉村---老師的翻轉
前年我第一次去看嘉如上課後的感想是---好熱鬧(老師比學生吵....)、步調好快(討論都是以30秒為單位),完全就是重金屬、搖滾風!能把上課氣氛炒熱、維持學生的學習熱忱,這是嘉如很獨到的功力,但觀課時有種「被趕著走」、「追不上」的壓力!記得課後我的建議是---步調可以放慢些,沒有那麼多東西要教阿。時隔一年多,這次我看到的課堂,熱烈、陶醉的氣氛依舊,但節奏明顯變慢了、語氣變柔和了,老師已經捨得用8分鐘讓學生討論,用20分鐘讓學生報告!課堂中的老師很自在的巡視,不再糾正各組討論的內容也沒有提醒時間,完全就是輕快的鄉村風,觀課到最後我都忘了在觀課而和學生一起學習了!
嘉如老師的更大改變是----以前是老師先講完內容再讓學生作統整或報告,但這次是學生先自學,下一堂課老師再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補充、統整和加強!看出來哪裡不同了嗎?如果換成理化課,就是「講完定義再用這定義去解釋現象」和「先發覺各種現象,再導出規律、定義」的差別,這是實質的翻轉吧!
從「單詞」到「短文」---學生的蛻變
在嘉如老師的課堂,學生一直是"熱烈"的學習---搶答、作學習單....等,去年觀課時,看到學生激烈搶答,而且為了衝高積分而特意讓小學徒去回答問題(差異化計分策略) ,而他們最常用的答題方式是:從課本、或高成就組同學腦中找出「專有名詞」---標準答案!
今年學生在搶答時,一樣很熱烈,但已經看不到特意運用「策略」去衝高積分的手段了!學生已經擺脫外控的增強物了! 而上台報告時,看到的是:學生用綜合許多資料,自創出來的「短文」來教其他學生,已經看不到標準答案、而是風格各異的文章了!
學生為什麼不再講單詞而會做短文?我想這是老師長期讓他們練習造句練成的功力,為什麼出現的不再是標準答案而是自創一格?這是老師命題夠開放才做得到吧!
在期末的時節去觀課,看到的是老師一年來耕耘的成果,看到的是學生用表現見證老師教學的績效!謝謝嘉如老師、壯圍的學生給我一場收穫滿滿的觀課!
02 五月, 2015 13:24
積極用心的輔導員和老師
宜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團(國中團)輔導員怡翔是非常用心的輔導員,一直試圖把訪視時的觀課和共同備課、議課結合起來,所以當他說即將要訪視的東光國中,要觀的是淑惠老師的生物課,而且淑惠老師願意事前先和輔導員討論一起備課時、我自告奮勇說---請讓我一起參加備課!但備課當天我另有事,於是就先由我和怡翔一起討論,再請怡翔把建議帶去東光進行共同備課。
首先我拿到淑惠老師的「4-1生物的分類及命名教學計畫」,是淑惠老師根據輔導團提供的簡表加以改良的。第一次有老師在訪視被觀課時主動提供教學計畫(一般都是簡案)、主動要求共備,真是用心的老師,也可見怡翔的訊息傳遞和熱情邀約是有效的。
淑惠老師把4-1生物的分類及命名分成兩個單元:單元一生物的命名 (90分鐘),單元二生物的分類(45分鐘)。教學目標及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 能力指標 |
單元一 生物的命名 (90分鐘) 1. 了解生物種類繁多。 2. 知道平常我們使用的生物名稱為俗名 3. 推測古人將生物分類的可能依據 4. 了解學名在生物學研究的重要 5. 了解學名的命名方式。 6. 了解分類的意義與重要性 單元二 生物的分類(45分鐘) 1. 了解生物階層。 2. 熟練檢索表在生物分類上的使用。 3. 了解如何製作並使用檢索表。 4. 了解現行生物的分類系統,並透過分類的方式來認識生物圈的生物及其特性。 | 1-4-1-2 能依某一屬性(或規則性)去做有計畫的觀察。 1-4-3-2依資料推測其屬性及因果關係。 1-4-4-2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 2-4-1-1 由探究的活動,嫻熟科學探討的方法,並經由實作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 3-4-0-1 體會「科學」是經由探究、驗證獲得知識。 6-4-2-1 依現有的理論,運用類比、轉換等推廣方式,推測可能發生的事。 |
二、教學流程
訪視當天是這一單元的第一節,從教案來看應該是要進行以下教學活動:
1.讓學生討論魚類的特徵(引起動機)
2.根據魚類的特徵分辨俗名中有〝魚〞字的生物是否屬於魚類?
3.查詢資料找出此一俗名真正的分類(查維基至綱名)
4.夥伴腦力激盪:魚類大考驗(分硬骨魚綱及軟骨魚綱的特徵)
5.討論找出生物分類地位的優點
6.試討論科學家解決俗名造成誤解的方法(學名的命名方法) ,了解林奈的分類法。
根據教案我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教學目標方面
1.把統整留到「合」的階段完成---
這分教案列的目標很完整的也都有符合核心目標,但我還是雞蛋裡挑骨頭提出了建議,其中「7.了解分類的意義與重要性」這個教學目標我建議移到第二單元,因為在還沒有「分類階層」、「分類系統」的概念前,學名只是用來溝通,無法用來判斷親緣關係。
「了解分類的意義與重要性」是在了解分類的方法、分類階層之後才能統整出來的,屬於較高階的認知,建議在「合」而不是在「起」的階段完成。
2. 教學目標要有相對應的教學活動來完成
這分教案列的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推測古人將生物分類的可能依據」,但在教學和評量中都沒看到相對應的活動。其實這種情形較常出現在以下狀況:列了過程技能等能力指標卻沒有相對的教學,我常提醒老師---教學目標不是列給觀課者看的而是教學者用來自我檢視的,如果設計教案之前能謹慎,全面的思考教學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能隨時檢視是否有為達成此一目標而做的教學或評量,這樣才能真正達成有效教學。
二、教學流程方面
1.查詢已經定案的資料與觀察歸納得到可以應用的資料
教學流程中的查詢「資料找出此一俗名真正的分類(查維基至綱名)」,建議只查詢這些生物的特徵而不是查生物的分類地位,原因包括:
(1)此節課學生尚未有分類階層概念,即使查出該生物屬於哪個門、哪個綱,對學生了解這個生物為何不應被分到魚類並無幫助)! 我們以一個例子來體會一下學生的感受:當你知道有3個人分別在教育部的「綜合規劃室」、「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教科書發展中心」工作,這資訊會幫助你了解他們的職場關係(如從屬.位階)嗎?不會,除非你知道整個教育部的行政機構系統!果真,上課過程中學生查到娃娃魚屬於兩棲綱但他們無法知道兩棲綱是不是魚類!
(2)國中生物課本上用「魚類」而非「輻鰭魚綱」、「軟骨魚綱」等專有名詞,其意即在「嚴謹的分類」並非國中學習所必須,國中生學習分類的主概念是---「生物可以依特徵而加以歸類」及「生物分類的方法、分類標準是随證據而改變」,所以讓學生經由查詢生物的特徵(非分類地位)去運用這些查詢得到的資料將生物分類(哪些是魚哪些不是魚),而歸納出----「古人可能依據生活環境、功能將生物分類,而現代則依據生物的構造將生物分類(當然後面還會出現其他分類依據如DNA等)」這樣的思考智能,分類能力是更重要的!
三、觀課與議課情形
由於共備時間距離觀課時間太短,而且只是經由書面往返,淑惠老師在公開課的當天其實大致上是按原教案進行的,也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教案和實作(教學)的異同,當天觀察有幾個要點提出來討論---
1. 看見老師的用心與學生的投入---這部分其實不用再多描述了!一個事前做這麼多功課的老師,毫無意外的,能充分帶動課堂的學習熱情!
2. 資訊融入與合作學習模式
東光國中自然領域是該校辦理「合作學習計畫」的領域,他們很落實的做了研習、觀課,這次也是採分組合作方式上課,我覺得「合作學習計畫」雖然屬強制性的計畫,但有心的學校卻能掌握機會資原而有了改變的契機,東光國中自然領域就是例子,「心態」真的很重要,只想「應付」、「做書面報告」的學校是做不出這種成效的!而「用平板查資料」則是資訊融入計畫的成果展現,淑惠老師能同時處理了「合作學習計畫」、「資訊融入計畫」、「課程訪視」真是有效率啊!!
3. 如何讓學生真正「討論」
議課時家文老師提出---在做合作學習時有時會發生「學生不是在討論而是在聊天」、「學生不會討論,沒有講重點」..等問題,其實這也是合作學習觀課時老師經常提出的問題,可見「有效的討論」這件事是有難度的!
我的經驗是---要讓學生討論、發表其實是有很多指導技巧要注意的!比如時間掌控、發表及聆聽的訓練等,但關鍵問題有以下幾點:
(1) 老師要提出可以討論、需要討論的問題---什麼是可以討論、需要討論的問題?這麼說吧----就是沒有標準(或唯一)答案的問題,比如:學名是使用哪一種文字?這類的問題就完全不需要討論啊!淑惠老師在提問這部分做得很好!
(2) 讓學生有所本:發表是要練習的,我常看到有老師用抽籤的方式讓學生上台發表,我覺得這是有風險的,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能侃侃而談啊!!如果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發表,有些"訓練”是必要的,比如利用小白板(或小黑板)讓學生能看著小白板發表,這樣學生講的內容會有所本-而比較不會空洞,而且也可降低學生的緊張;還有通常我會讓學生在小組內發表(不讓你睡教學法就是一例) ,目的也是在降低學生的緊張。其實還有一個更基本的協助是給與引導句,如:
問題是---俗稱:章魚、墨魚、鮑魚、魷魚、山椒魚、鱷魚、鯨魚 …名字中有〝魚〞的生物,哪些是魚?為什麼? 這樣會有許多學生不知要怎麼答,如果能用引導句---請用:我認為......是(不是)魚類, 因為他們都....(請寫特徵)....來回答 學生就較能掌握重點了!!引導句其實就是在引導他們討論的方向及表達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的討論比較能掌握重點而不會離題或空洞!
以下是我在「101年資優方案的科學報告作業」(這裡)中所給的引導句(其實已經是引導寫作了,這是他們的第一篇實驗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
開放的心胸能讓「授課者」、「觀課者」都成長
這是很成功的公開觀課,成功是由一連串開放的心胸造成的:怡翔的勇於任事,主動釋出想要到各校協助共同備課的誠意、淑惠老師的開放態度,願意讓輔導員參與他的課程設計,歡迎其他老師參與備課(所以當天除了專輔怡翔、兼輔燕惠、東光國中自然領育團隊之外,還多了修毓老師和我兩個「多餘」的觀課者,而且由於淑惠老師議課前一再表示希望大家給與真正的建議,所以參與議課者都能暢所欲言(以前由於一直強調---看學生的表現不要批評老師的課程設計,所以很少針對老師的教學設計提出討論),也讓我決定寫一篇紀錄來更深入的討論!感謝輔導團、淑惠老師、東光國中自然領育團隊、修毓老師給予我這次美好的觀課議課經驗(謝謝淑惠老師包容我的沒修飾的發言)!
4-1的教學計畫
第四章資源在此(沒時間更新和整理了)
26 四月, 2015 11:23
今天受邀到西苑高中去做兩件和科展有關的任務:
科展口頭報告指導
第一個任務是---科展口頭報告指導
由台中市科學探究團隊學生(自由報名)來做成果發表,有4隊進入科展複賽的國小學生來做口頭報告"練習!所以我在學生報告前做了大約半小時的"口頭報告原則說明",不過由於我缺少對"國小小朋友"講話的經驗 ,雖然已經極力練習講小朋友的話,但看起來他們不是太有興趣,我只好自我安慰的說:他們馬上要上台報告所以很緊張…!倒是帶隊老師們拼命做記錄呢!!
但是之後聽小朋友報告真是很有趣啊,那種認真、一板一眼的神情還真是許久不見了!我針對各組提供了一些建議,希望有幫助!!
確定主題的SMART法則
第二個任務是學生決定科展主題的諮詢---
由西苑高中(國中部)科學社團的學生到會中提出未來一年要研究的主題(明年參加科展)。我為他們準備教材,提醒他們在決定主題時要注意的SMART法則,及確定主題過程中要先試提幾個操作型問題,在他們提出想做的主題後提供一些建議。我以資優方案用過的學習單,提供給學生和指導導老師參考,因為科展主題不是一次搜尋、討論就能定案的,以後他們可能重複做這些動作很多次!
我覺得鴻明老師把「口頭報告(科展的終點)」和「確定主題(科展的起始點)」放在一起是很好的事---當我們知道最後要呈現什麼結果時,對起步要怎麼走會有較明確的概念!
科展報告是一件浪漫的事
其實前兩天我也應邀去聽科展口頭報告練習,那是宛青老師指導的作品,要參加宜蘭縣縣展,在練習中我傳達的想法是---這些實驗都是你們自己設計、自己完成的,我相信所有問題你們都能答得出來,所以不必揣摩評審會問什麼問題?反而應該是趁此機會,把在忙亂的實驗過程中來不及細想或當時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再釐清清楚(我一直認為書寫和發表示學習過程的沉澱和內化),報告的最高等級是---分享研究結果及過程中的發現、成長。如果你能帶著評審看到你在研究過程中的發現、解決的問題及學到的知識、能力或感動,那麼成果報告就是一件浪漫的事!所以我的重點是要學生去秀出亮點---整個研究中自己最喜歡的點(作品中的某一成果或方法或構想)、這件作品中最特別或與眾不同的點(成果、方法、構想)、這件作品中新的做法、發現…。如果學生不喜歡自己的作品、沒有以自己的作品為傲,怎麼去打動評審呢?在教授、老師眼中,國中小學生作品的可觀之處不會是其專業深度,而是其創意、投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吧!
科展不該是功利的事
我沒有教學生怎樣依照”指標”去準備口頭報告以爭取加分,因為我想要學生在”比賽”完畢後不論有無得獎,都能覺得「曾經參與科展真是美好的事」。我看過太多科展得獎後就從此不碰科學探究的例子,也聽過很多科展沒得獎而覺得「投資報酬率太低」,後悔參與科展的聲音。其實我的學生參加科展的成績並不是很突出,在國展中大多樧羽而歸(但那些學生把作品帶到高中繼續發展,倒是曾得過全國第一的佳績),我記得陳志勇校長在看到另一隊學生在手臂寫字宣誓必奪取第一,而後果真得到第一的事情後,說:原來你缺的是企圖心(所以沒拿到第一)! 是的,對科展我是缺少「得獎」的企圖心,因為我的企圖心是讓參加科展的孩子覺得---「曾經參與科展真是美好的事」!我想---就算兩者無法兼顧,至少科展不該只是「得獎」、「加分」如此功利的事,更不該讓小孩子在國中小階段就有如此扭曲的看法!
我在想---鴻明老師、祐臣老師…聽完我的分享後會不會後悔,應該找個科展常勝軍來傳授秘訣才對啊!!哈….不過來不及了,我已經把我的有毒思想散播出去了!
13 四月, 2015 08:35
關關好玩---
「科學探究成果發表會」為內城國中數理週打頭陣,接著是科學闖關活動:共有四關---
1.向心衣起來---將硬幣放在折好的衣架上,轉動衣架,停止後硬幣不脫落者即過關。
2.天降奇兵---用塑膠袋、紙杯製作降落傘,從三樓頂放飛,以滯空時間及定點著陸計分。
3.走珠迷宮---每一組有24個走珠盒,以25分鐘內完成的的盒數計分。
4.拉蜜---一種類似麻將玩法的數字遊戲。
闖關,有競爭有合作!
1.全校老師分成四組,分別擔任四個關的關主及評審;全校學生分為16小組,再由教務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
2.每一輪:每個關的時間為25分鐘,學生在各關進行闖關並由老師最後統計分數。25分時間到轉往下一組,共輪完四組結束。
3.四輪結束後,各關會排出各小組的得分。
4.拉蜜的各分組冠軍可派出兩人進行決賽。
5.拉蜜決賽在弦歌堂舉行,現場時況投影,所有未參賽學生皆可圍觀。
6.依積分選出各關的前三名(個人獎),及總積分優勝的班級。
規模不是最大、內容不是最新、規劃不是最完善但參與度最高的課程
其實很多學校都有科學週!內城的科學週規模絕對不是最大(也許是最小的)、內容不是最新的、規劃也不是最完善的,但卻是參與度最高的活動---全校師長(校長.主任.組長.老師.替代役...甚至輔導團專輔)、全校學生---7到9年級一律"公平競爭"、最有向心力、最多笑容、最和諧的科學週!
這是長期在大學校任教的我無法想像的,在大學校,老師不必參與其他領域的活動,換句話說我們的活動也永遠是自己玩,沒有其他領域來參加!學生更不可能全校參加同一活動,就連同一年級一起活動都有難度!我去日本參訪時,對他們在文化祭時那種全校合唱一首歌、參與同一活動,全校一家的氣氛感到很羨慕,我覺得內城是有潛力朝這個方向發展的!
我不是去指導的,是去陪伴與共同學習
會去參加內城的數理週,是因為從上學期起受邀和內城的老師們一起做了幾次「實驗課程」的研發,劉校長很客氣總是說我是去「指導」的,但我自己知道這並不是指導而是去陪伴、去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說真的一開始接到邀請時是有點害怕---畢竟我雖做過不少課程研發,但那是和我熟悉的夥伴、在我們自己的任教班實施,我不曾和陌生的老師、接人家已實施一段時間的「計畫」(實驗課程)、而且這還是全校性的計畫!但是我吳大膽的習性使然又讓我想嚐試一下,剛開始一直再試著如何進行他們以進行一年的「山岳教育」,並沒有新的東西出現!
「山岳教育」的登山活動結束後,我正在考慮該如何進入新的課程開發時,士杰主任提出「主題週」的構想,之後發展成這次的數理週及下次的服務週(預定)。所以我說我並沒有指導,因為構想是老師們自己討論出來的,若說我有任何貢獻,頂多是在陪他們討論時觸發他們一些想法及給他們一些信心吧!
出自老師、落實在學生身上---這才是校本課程
其實有很多學校在發展校本課程、特色課程,有滿多是移植外來種---套用別人實施過的課程或請外來講師來帶活動...等,我不否認這在初期可能不失為快速、有成效的做法,但要真正成為校本課程,可長可久的實施,則需要讓老師具備開發課程的能力,當老師們能自己規劃出一套課程時,即使它不夠精緻、不夠創新,但老師的能力被培養起來、老師的熱忱被激發出來,以後的發展就無可限量了!
參與感不是來自責任而是來自感受
就向我前面所說的---內城國中主題週的難能可貴之處不在規模或創新而在參與度,而參與度其實也不只是參加的人數或比例,更在參加的過程及之後的認同度;參與度可分為學生和老師兩方面來看:
學生方面---闖關活動之前,學生已經先上過課,製作了自己的降落傘、衣架,做過很多次練習,很多人在”向心衣起來”這關都輕鬆過關而且還發明了很多招式,因為「哥哥(姐姐)有練過喔」甚至練到手起水泡呢,天降奇兵也是不斷測試,甚至當天早自習很多班還把握時間去測試風速、風向呢!!!
各班早在一週前就拿到走珠迷宮,經過反覆練習,摸清楚哪些是較容易擺平的,哪些人擅長哪幾個盒的平衡,所以每組都順利16盒以上,而拉蜜的規則較複雜(所以評審教師組還要先經過特訓),需要動腦筋也需要運氣,比賽限長氣氛很凝重,反倒是老師一人看四家忍不住下指導棋呢!
闖關活動結束後,聽說學生一直在討論:為什麼沒有音樂週、體育週、歷史週...,可見得這次的數理週不只是玩,還激發了他們學習新事物的熱忱,學生開始在期待不同的學習方式了!
老師方面---其實闖關活動中我看到老師比學生更投入、更有感---我聽到有老師說:我們以前念國中時為什麼都沒有這種活動?我也看到國文老師、歷史老師...在「走珠迷宮」那關,裁判兼啦啦隊不斷走動,為學生加油!在「向心衣起來」那關,老師的眼睛盯著衣架轉,而天降奇兵的老師,則是隨著學生的降落傘飄盪而和學生一起發出:啊....差一點點...的叫聲;最熱鬧的非「拉蜜」那組莫屬了!人家說---觀棋不語,我們那幾個老師則是一直在旁邊"亂攪",因為他們其實很想玩啊!尤其決賽時,士傑的場子整個被搶走,全場都在OO老師(抱歉…我沒記下名字)的插科打渾(老師說那是戰術干擾)中,高潮迭起,不過士傑主任也不是省油的燈,不時神出鬼沒的在鏡頭前扮鬼臉,惹得學生哈哈大笑,原來主任是冷面笑匠一個!說真的,我來內城那麼多次,第一次發現原來每個老師都這麼熱情這麼活潑!我想老師們是被自己創造出來的氛圍感動到了!他們不只是來工作,更是來和學生一起感受學習的樂趣, 參與感不是來自責任而是來自感受啊!
很高興參與這樣有意義,有向心力的團隊,期待這樣熱情的火種能繼續延燒,讓每個老師,每個學生都熱起來!!
段考完,學校舉辦科學週競賽,我負責的關卡是天降奇兵~降落傘,這是飛行最佳的一組,從三樓釋放,飛行了九秒多,而且準確降落。
Posted by Zuwen Lee on 2015年4月9日
12 四月, 2015 15:48
以下是我參加、觀摩了4/7、4/8內城國中數理週活動的記錄和部分感想:
科學探究成果發表會---
這是七年級學生寒假作業「oo因子對植物生長、繁殖的影響」探究成果發表,在寒假前,七年級學生(30人共分10組)由自然老師教導了如何設計實驗、觀察記錄,在開學後將成果寫成書面報告,這次成果發表的模式是:
佈置---10組學生每組分到一個攤位---一張海報紙、兩張桌子,各組將成果寫在海報紙上貼在柱子或窗戶上,桌子上則是擺放他們的成品及輔助說明的資料(如圖)。
發表---讓每個參觀者專心聽完所有發表
發表者是10組的七年級學生, 8.9年級的學長姐(也分成10組)及全校的師長們都是成果會的參觀者及評審者,每一組作品都會有一組參觀者(學長姐和師長),每組發表時間為3分鐘,並有2分鐘互動,接著參觀者移動到下一組,如此輪流至每一組參觀者都聽到10組發表後結束,也就是每一組發表者都要講10次內容。最後有5分鐘讓參觀者去真對孩有疑問的組別進行提問。
評分---所有參觀者都是評審
每個學長姐有一張圓點卡上面有3個圓點,每個老師也有一張圓點卡上面也有3個圓點,牆上貼有一張各組的計分海報,評審在聽完10組的報告後可以把圓點貼在你覺得表現優良的組,學長姐的圓點是小點每點代表一分,師長的是大點每點代表5分,最後統計各組分數。
再現我最愛的課堂風景
這次內城國中數理週(科學闖通關)有好幾個關,都是老師們自己發想、設計、規劃的,只有這個科學探究成果發表會是在我提議下規劃的。回想起來,復興國中曾進行了5年的全校性的「科學探究發表」,承辦了5年的宜蘭縣自然資優方案也是以科學探究成果發表的方式辦理結業式,甚至即將進入第5年的「全國國中生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原來「科學探究+學生發表」一直是我最最最愛的課堂風景,原來我所做的一切教學改變都是為了這片風景啊!而內城"小而美”的景緻帶給我不同以往的感動!
更美的風景
這次我在內城看到多年來夢想中的美景....
一、被看得懂的人看見
「被看見」在學習中是很重要的一環,「被看見」對學生而言是壓力也是動力,為了以更美好的姿態被看見,學生們會更有動力去「努力」、「精緻化」,而「被看見」後帶來的成就感,是驅使學生持續努力的能量。為了讓孩子的努力都能被看見,我們搭設了成果發表的舞台,但在多數學校,只有精英、表現突出者才能登上舞台,多數孩子再努力也得不到被看見的機會,但在內城---每一個努力的學生都能上舞台而且都是主角喔!
能帶給努力的學生成就感的並不只是登上舞台,或者說登上舞台所帶來的成就感是表面的,真正的成就感來自識貨者---有人看得懂你的作品,真心的提出建議或批評,這點很難,即使是「全國國中生科學探究聯合發表會」也辦不到,因為聽者「看不懂」、「聽不懂」,但是內城的發表會做到了!由於內城的探究內容是課本的延伸,不是太難,而且來聽的是已經學過的學長姐,她們看得懂這些內容,而且對學弟妹做倒了他們以前沒做過的事---能完成整個研究並且公開發表,難免有"敬佩"之情,所以在聽解說時他們是很認真的,也能提出很好的建議,我覺得「被看得懂的人看見」是最有成就感的,這點從七年級學生越講越投入的情形可以得到證明。
二、在活動中成長
多數的「成果發表會」是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但內城國中這次成果發表會(應該說整個數理週活動)是更多學習的開始。比如我聽到有老師說---讓學生講10遍(因為跑台所以每一組都要講10遍給不同的人聽)真的有效啊,我看到有些組剛開始講不好但後來越講越順了...,真的,我發現有個小孩起先只敢面壁(面對海報紙),後來能面對參觀者而且還能回答學長姐的問題呢!我們看到學生(無論是聽或講者)的成長,更高興的是也看到老師的轉變---雅菁老師(七年級自然老師.這次活動的主要規劃者之一)一開始可能有些害怕,可是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其他科的老師起先可能覺得「不是我的事」,但在帶領學生參觀、參與評分的過程中,也變得很投入,我想以後這種「發表會」會是他們願意嚐試的教學與評量方法之一吧!
三、簡單、純樸是學習的王道
如果只看他們的海報,你可能會覺得---啊...這麼簡單,簡直小學生程度!
海報的確很簡單---手寫而不是排版、印刷,內容單薄---大多數的作品都只有一個變因的實驗!
但是我看的是隱含的學習之道;
手寫海報---我們的科展或其他展出常喜歡用"列印"的方式,在我看來列印很費錢,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排版美工、很容易有抄襲---複製、貼上,我覺得列印的科技對學生學習不一定是好的.既然是"寒假作業"何不呈現作業的面貌---讓學生自己把過程與結果寫出來或畫出來,我想真正出自學生之手的作業更真實、更多元!果真我看到好多精美、有創意的海報呢!!
至於內容過於簡單的質疑,我想換個角度來思考----結果雖然很簡單,但過程中學生學到的能力與態度可不簡單!!!我們可不可以把眼光移到過?看看過程中的美好?而且實施這個活動真的很簡單,所以我們為什麼不讓學生也來做?讓所有學生都能設計一個變因的實驗,並花了1~2個月的時間去觀察記錄---這就是、「探究能力」的培養!它真的不難,而且只要真正去做了,學生可以學到很多能力及習慣!所以讓我們從這麼簡單容易作的活動開始吧!
在教學中,我最愛的風景就是---人不分智愚賢不肖,都能像科學家一樣做探究解決問題,都能和別人分享研究成果!!!這個風景今天在內城國中再現!!而且多了全校參與的美!!!感謝內城國中師生的努力呈現如此美妙的課堂風景,帶給我如此的感動!
師生共同票選出的優勝隊伍
06 四月, 2015 00:16
幾天想起要整理關於演化的一些資源,其實這章去年共備有做過,還請棋俊幫忙做過教學計劃,加上我自己多年收集的影片.自己做的簡報,還有去年宛青公開觀課的「從化石看馬的演化」(這裡),資料算是豐富的!
試試探究能力為主的教法
這次新加的是---去年張文華老師的團隊設計了有關演化學說的一份教材放在CWISE平台上,這份教材的重點是怎樣用課本的內容帶出科學探究---尤其是論證!溝通表達(科學書寫)的能力,裡面的問題設計很有層次,我想---不是所有人都會用CWISE平台,但應該讓大家有機會試試看這樣的提問教學,所以就把內容轉為簡報(這裡),希望老師能試教看看!如果老師們有試教,願意把試教的結果和建議回饋給我們(寫在這裡即可)那就更好了!
日本這樣上演化
另外我也想起102年底去日本參觀理科教學時,唯一的一場生物科教學就是「動物的進化」這個單元,所以我想來介紹一下日本的「演化」這個主題的教學:如下圖(大日本圖書公司中學理科教科書)所示,生物的進化試安排在8年級,主要內容有2大面向---生物的歷史和演化的證據。
時數安排為6節,第一節1、地球的歷史和地質年代(標準化石/ 現生生物), 2、地球的歷史和地質年代(地質時代的生物變遷) ,3、生物的變遷1(植物的變遷…水生到陸生) ,4、生物的變遷2(動物的變遷…脊椎動物心臟.呼吸.體溫調節等比較) ,5、生物的變遷3(動物的變遷…脊椎動物前肢的演變) ,6、生物的進化(縣生生物語古代生物的比較.演化的可能方式)
從教科書章節及教案內容、觀課經驗…我覺得日本的演化課程是以可以觀察得到的現象---各類動物呼吸系統、心臟形式、前肢構造…等來讓學生推論演化可能是怎麼發生的!!他們並沒有介紹演化論(最少不是重點),這和台灣講演化是從天擇說切入有很大的不同!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這場觀課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事---由於日本生物課程的安排和台灣不同,演化放在八年級而遺傳則在九年級,所以學生在應用遺傳知識來解釋演化時有許多錯誤情形出現(如不同種生物間的交配),但老師並沒有指出錯誤(只圈出哪些答案是正確的),這和我們的教學習慣很不同!課後我請教林如章老師,老師說---在日本老師認為:把問題留到教遺傳時再解決、學生可以自己查資料或學生主動來問老師時再告訴他就好!我在反省---學生的錯誤是否一定要即時點出?留給學生自己去找答案不也是一種引發學習動機的方式嗎?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我們這種「有錯必糾正」的責任感也許反而阻礙了學生更進一步學習的動力,而且也打擊學生的信心,這是我們要調整的地方。
日本理科圖文書.線上資料介紹
日本課程公開後,有些老師希望購買日本的教案集之類的,所以我又去做了一個日本理科圖文書.線上資料介紹的簡報(這裡),這主要是林如章老師分享給我們的,當初我想---資源太多反而浪費時間,所以就只分享JST和NHK FOR SCHOOL兩個網站,既然有人要就來整理、簡化方便大家使用吧!不過 JST和NHK FOR SCHOOL的使用也是要一點技巧的(不然檔案太多不曉得從何找起),我目前的心得是---
JST---如圖從左欄第二個(教材種類---其實應該是教材主題)案下去檢索,找到你要的主題後,點進去就會有詳細資料!!
NHK FOR SCHOOL---我習慣從電子黑板(就是電子書)點進去,如果選授業模式---就是老師授課用的資料(影片.動畫…等),下面還會有相關連節(如小學或高中課程);如果選自習模式就是把自己當學生,還可以選直接做練習題或練習後(有教學)再做練習!!不管是授業或自習你開到相關檔案後其實都還可以找相關字做連結找到更多資料!!
以上是我一個日文文盲土法煉鋼的經驗!等其他人的心得分享喔!!
NGSS的演化單元
其實我上次說過,由於12年國教後自然科時數變少,所以課程安排有所改變,其中演化因各種原因可能移到高中,所以我很好奇其他國中的演化到底上些什麼?我去查了美國最新的科學科的課綱(類似啦)NGSS,發現他們6-8年級還是有演化啊,重點也不少,其中4大重點分別是:
LS4.A: EVIDENCE OF COMMON ANCESTRY AND DIVERSITY
LS4.B: NATURAL SELECTION
LS4.C: ADAPTATION
LS4.D: BIODIVERSITY AND HUMANS
(單元內容說明在此)
看來….我們在國中階段不上演化似乎和每日都不同啊?
講了半天,重點是---演化單元的資源在此(真的很多ㄟ,1.5G.我是在搞什麼啊?),老規矩---手腳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