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五月, 2019 14:59
克林姆,1862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奧地利現代藝術的英雄。
克林姆靈活應用傳統,不受傳統的束縛,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有著人體素描的深厚底子,可以將人像畫得栩栩如生,但他的寫實功力只放在頭部,嚴謹的呈現自然主義描繪風格,但背景、衣物與身體等,則融入設計與裝飾的元素。這種大膽的嘗試,融合傳統與現代,毀譽參半。
他早期的作品中,利用金色來傳達莊嚴與禮讚,成為畫面中壓倒性的主色調,這種不受拘束使用金色,不僅超越傳統對金色的應用,也超乎人們的想像。雖然金色讓作品顯得輝煌華麗,但仔細觀察畫中人物的表情,則是充滿寧靜沉思的內在性格,如此寫實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獨特又神秘的衝突氣息,呈現在每一幅畫作上。
克林姆的創作主力是人體,後期才開始嘗試風景畫,數量不多,卻相當迷人。即使是寫實的寫生表現方式,他還是融入他擅長的裝飾性手法,賦予寫實畫面一種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的神祕感。
他畫作之獨特,繪畫史上幾乎沒有類似的創作模式或派別,他在世時評價兩極,1918年去世後逐漸被淡忘,直到1960年代又掀起一股熱潮。因為60年代的人們對於繪畫的裝飾概念,不再侷限於傳統,克林姆充滿裝飾造型風格的繪畫藝術創作,反而成為時下人們熱愛的典範。
2006年,克林姆的〈艾黛兒〉以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約40億台幣)的天價,破了2004年畢卡索〈抽煙斗的少年〉拍賣價格。這幅畫作是克林姆金色時期登峰造極的代表作,目前展示在美國紐約的新藝廊,成為鎮館之寶,永久典藏。
(以上資料改編於蘇荷美術館教學中心展示說明)
這次利用藝文深耕的機會,商請夏老師進行兩項活動,其一就是年曆創作,以克林姆的金色華麗為主調,從設計性的符號(三角形、圓形)出發,透過對稱、反覆、秩序、漸變、連續等組合排列,讓孩子從中學習獨特的造型符號和華麗色彩,展現個人肖像寫實與抽象並陳的風格。
17 五月, 2019 13:50
第三單元探索與發現,讓孩子從日常生活出發,鼓勵多觀察、多思考,並能主動探索,發生生活中處處充滿了知識。其中一課提到了臺灣昆蟲知己—李淳陽先生,介紹他面對困境,肯下工夫,並發揮巧思與創意,用珍貴的影像讓世人看到昆蟲世界的奧妙。很湊巧的是,這陣子剛好孩子上完了生態課,對於戶外觀察相當有興趣。既然這一課提及了自然觀察,而這個春末夏初的時節,正是螢火蟲散發魅力的時刻,因此特別安排一趟夜間觀察活動,好好來一趟深度的觀察之旅。
這次邀請的陳漢欽老師是生態觀察的專家,他豐富的知識與實戰經驗,給了孩子精采的生態觀察課。為了讓孩子對螢火蟲有基本的認知,從簡報開始,陳老師把螢火蟲介紹得生動又有趣,逗趣的言談帶動了精彩的對話與討論,一小時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欲罷不能。
接著驅車前往新寮步道,開始此行的重頭戲—賞螢與夜觀。對孩子來說,課室外的學習雖然有趣,但卻也是專注力的考驗。夜幕低垂後,靜謐的山林令人感受到大自然原始的寧靜,一行人緩緩前進,老師邊提醒入山林觀察務必遵守的事項,邊帶領大家進入螢火蟲的棲息地。當眼前出現一閃一閃的小亮光時,大夥兒掩不住喜悅,輕聲地呼朋引伴,哇!好美呀!眾人原地關掉手電筒靜靜地觀察螢火蟲活動的變化,老師同時深入解說生態。我們忍不住伸手隨著螢火蟲飛舞,期待牠能在手中佇足片刻,好有杜牧「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感覺。離開螢火蟲棲息地後開始夜間觀察,我們這群孩子真不是省油的燈唷,一步一趨跟著老師,不錯過任何訊息,老師總能以淺顯譬喻的方式讓孩子們快速認識生物的特徵和習性,甚至進一步與昆蟲接觸,實在有夠讚的。
這趟體驗自然、尊重生態的活動,孩子們收穫滿滿。真感謝陳老師,透過活潑的講述與精準的觀察,把自然知識說到大家的心坎裡,真是不簡單,所以三個小時不知不覺就過了,似乎還沒結束的感覺。
對映蘭陽平原閃爍的燈火,山林的寧靜充滿了正能量的生命力,讓眾人懷著敬畏之心感謝大自然。感謝家長們的協助,還有這群認真的孩子們,讓我們擁有難忘的夏夜。
17 五月, 2019 13:38
16 五月, 2019 16:20
16 五月, 2019 13:21
16 五月, 2019 13:07
16 五月, 2019 12:55
16 五月, 2019 12:51
第二單元的文化廣角鏡,帶著孩子以尊重和包容的心態,欣賞並接納不同風情的文化之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的米食文化深植人們的生活與節慶之中,米食飄香這課,透過介紹各類的米食點心,了解先民的智慧巧思與現代的生活創意,米食文化在不同的世代中,承載著回憶的滋味,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今天讓孩子體驗的是常見的軟Q的麻糬,傳統麻糬製作要先蒸煮糯米,放涼後再反覆敲搗,藉此產生黏性,變出了Q彈的麻糬。不過,身為現代人當然要求新求變,將糯米粉加入適量的水,攪拌均勻,以正常煮飯方式送進電鍋中蒸熟,熱呼呼的麻糬就可以上桌囉!
誘人的麻糬,飄送著如米飯的香氣,當遇上花生粉那一刻,恨不得一口吃進嘴裡,讓一口口和著花生香氣的麻糬,滑進心坎。哇!自己做的格外好吃,數量有限,孩子們,慢慢吃唷!
16 五月, 2019 11:31
15 五月, 2019 15:08
耶!又可以體驗探索設施囉。學校裡頭,孩子們看的到卻不能每天玩到的設施就屬探索設備,所以每當安排探索體驗活動時,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中年級孩子挑戰的項目除了上一次已經體驗過的滑降之外,強調合作的「過五關」和繩網是另一個重點,今兒的關卡就是這兩個了。
這「過五關」看似簡單,但一踩上繩梯準備爬上第一個橫木時,就知道這關難在克服搖晃帶來的失衡感。雖然身上穿著安全裝備,即便抓不牢而下墜,底下也會有確保人員保護安全,但每向上攀一關就是一次挑戰,特別是攀上第二根橫木,當身高受限時,得需要另一名夥伴協助,先攀爬者須助同伴一臂之力。
繩網雖然難度稍低,但要像蜘蛛人一樣靈活攀爬麻繩,是一件吃力的任務,除了搖晃之外,踩在軟繩上有如陷入泥淖般,雙手必須承受身體重量。邊爬邊克服搖晃,真的感覺像被風吹動的蜘蛛網,抓在繩網上的人則像蜘蛛。一趟下來,手臂酸楚是正常的。不過,我們這群小精靈倒是上上下下好幾趟,還樂此不疲呢!
15 五月, 2019 13:05
15 五月, 2019 12:46
15 五月, 2019 12:43
03 五月, 2019 13:15
在老鷹不飛這課中,透過老鷹的自述,覺察原生環境的改變對生物棲息和族群影響甚鉅。課堂中,進行課文深究探討時,以「老鷹想飛」這部紀錄片為例,讓孩子認識拍攝的推手沈振中老師和梁皆得先生,投入二十幾年時間調查並記錄黑鳶生態,不論山巔水濱,讓人們了解黑鳶消失的原因,並喚醒對生態的保育。這些年來,與大自然共存的我們愈來愈重視人與環境的和諧關係,對生態保護的意識也隨之提高。
宜蘭的自然環境尚稱良好,設立不少保護區,提供野生動植物不受干擾或破壞的棲息空間。實地走一趟保護區,有助於孩子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因此特地安排一次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參觀活動,透過導覽解說,認識蘭陽平原候鳥的遷徙與棲地環境。由於無尾港特殊的地貌,原出海口河道淤塞而形成封閉的沼澤濕地,提供度冬候鳥豐富的食物來源,透過專業高倍的賞鳥用望遠鏡,解說員一邊說明,孩子們一邊輪流觀看水鳥活動,除了常見的小水鴨和花嘴鴨外,還見到了有著細長雙腳的鷸科水鳥、能張大嘴一口吞下大魚的鸕鶿,顯而易見的大白鷺也來報到。雖然午後的候鳥多半呈現停駐休息狀態,但能親眼目睹候鳥的風采,真是不虛此行呀!
從「老鷹不飛」到「老鷹想飛」,文字與影像的紀錄觀點,再再提醒我們生態保育是刻不容緩的要事。看著眼前候鳥自在飛翔,彷彿跟著鳥兒在蔚藍的天際裡翱翔,俯瞰大地之美。這份祥和與平靜,是追求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最好的寫照。
03 五月, 2019 12:48